2019通史B版届高考历史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题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8:30: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百家争鸣 孟子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汉代思想演变 汉初“无为而治”的作用 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 范仲淹注重儒学修为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与宗族宗规 经世致用思想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古代科技 古代文学 传统科技观念对西学东渐的影响 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东梅州一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子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墨家则主张治国应优待贤士,由此可以看出这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知识阶层因其重要作用而使得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D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诸侯争霸导致百家争鸣;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重视,法家在当时受重视,故错误。

10 11 12 13、14 2 3 4 5 6 7 8 9 角度 百家争鸣的背景 题号 1

【新知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而大国出于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

2.(2018·安徽蚌埠一模)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 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解析:A 材料中孟子所说的意思是:君主犯了大的过错,臣子就要劝诫,但是君主如果多次不听劝阻,臣子就可以让其他更贤明的人当君主。由此可知,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听从臣子的建议,否则会被推翻;卢梭认为统治阶级不要违背民意,人民有权推翻违背民意的统治者。可见二者都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二者主张基本相同,不是对立,故B项错误。卢梭和孟子都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而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C项错误。孟子不具有民主化倾向,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福州二模)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B 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在1123年的高丽被引为案例,说明儒家伦理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表明儒家强调等级名分,未涉及礼乐制度的重建和君臣矛盾,A、C两项错误;材料“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圈形成,D项错误。 4.(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

记述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出处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吕太后本纪》 衣食滋殖。”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史记·平准书》 人足。”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解析:A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流亡者甚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汉为统一国家,统治区域广阔,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故D项错误。

5.(2018·辽宁抚顺一模)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 A.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 C.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 D.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潮主张维护纲常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的统治秩序,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同时主张“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故魏晋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所以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