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05: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全等的证明、命题、轴对称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的证明,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会利用全等来证明边、角相等,为验证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初二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推理、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 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Ⅰ、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判定作铺垫。 Ⅱ、探究新知——实践

(学生画图、测量)

1、操作一:画△ABC.使∠B=∠C=30°。

2、操作二:量一量,线段AB与AC的长度。

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其他同学的结果与你的相同吗? Ⅲ、归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注:多钟叙述方法,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注意纠正语言上不严谨的错误。不要说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提高语言表述的严谨与科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Ⅳ、验证

思考:如何证明?请根据上述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 A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不同的证明方法。) B C 设计意图:探究新知采取提出问题、实践操作、归纳验证这一方式,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A 几何语言:

∵∠B =∠C (已知)

∴ AB=AC(等角对等边) B V、例题解析

例1 在△ABC中,已知∠A=40, ∠B=70, 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例2 :如图,AB∥CD, ∠1=∠2,求证: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