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0:03: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程类型:必修课

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授课时间:65—70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获得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下面将各章节课程目标制定如下: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

1

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这册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在这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情景中从表格关系式、图像中获取信息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把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第四章《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

2

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研究轴对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第六章《概率》

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当然概率模型仅仅定位于简单的 “古典概型”和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采用北

3

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单元章节 教材内容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4、整式的乘法 5、平方差公式 6、完全平方公式 7、整式的除法 复习课 测试 讲评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3、平行线的性质 4、用尺规作角 单元复习、测试、讲解 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第三章 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5课时 5课时 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变量之间的关系 3、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单元复习、测试、讲解 第四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5课时 5课时 4

期中复习 期中质量测试、期中质量分析 2、图形的全等 4、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5、用尺规作三角形 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单元复习、测试、讲解 1、轴对称现象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单元复习、测试、讲解 1、感受可能性 第六章 概率初步 2、频率的稳定性 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单元复习、测试、讲解 总复习 期末测试 三、课程实施: 1.实施方法: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10课时 (1)在《整式的运算》的教学中,应努力实施分层教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