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3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孔乙己》课堂实录 饶美红(吴丹青点评) (曾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饶美红

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

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

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

同感吗?

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

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

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在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时候就有,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和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

到了这几幅孔乙己的经典画面:

(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象跟我们的同学说得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长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这些文字的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1:可笑的读书人! 生2:迂腐的读书人! 生3:善良的读书人!

师: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1: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2: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

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

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地位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1: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2: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

书人的标志。

生3:他喜欢与众不同。 (全班大笑)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4: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属在一起。 生5: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认可他脱

下。

师:所以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

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