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6 22:00: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当代句法学导论》读书笔记
生成句法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创立的现代语言学流派,其标志是乔姆斯基1957年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四十年来,在众多语言学家的努力下,生成句法理论几经改进,日趋成熟。温宾利老师的《当代句法学导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句法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原则与参数理论,全面地介绍其各子理论组件:题元理论、x-阶标理论、格理论、约束理论、控制理论、管辖理论、界限理论等。该书体系完整、简明易懂。温老师从语言事实出发,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但全面介绍语言理论,而且将研究防范融入其中,使读者亲临其境,提高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能力。
本书第一章为引论,主要讨论关于语言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首先讨论语言研究与语言理论,主要涉及人类的语言知识是由什么构成,如何获得的,什么是语言研究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等。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知识,语言理论应该是关于语言知识的理论。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把语言使用者大脑中内在的语言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上升为语言理论。人类与生俱来的那部分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人类大脑中生而有之的语言知识称为普遍语法。一般认为,普遍语法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与人类语言的共同现象有关,称为原则,另一类与语言的特有现象有关,称为参数。把普遍语法作为原则和参数来研究的方法称为原则与参数法;用这种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语言理论称为原则和参数理论。普遍语法含有一套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绝对普遍现象、概念和原则。有些语言特性为某些语言所特有,不能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对于这些特性,普遍语法提供几种不同的选择。其次,第二节介绍了句法研究常见的两种基本方法:对比法和比较法,还介绍了用原则和参数法进行语言研究的三个方法论原则:句法化、一致化和结构化。最后,第三节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编排,使读者对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第二部分介绍了语类和结构关系,句法理论研究句子如何构成,如何理解的规则和原则。句子由不同的句法单位,即句子成分构成。最基本的句子成分是词,词组成短语,短语又组成句子。词属于不同的类别,生成语法中多称为句法类或语法类,简称语类。单词语类又可分为两大类:实义语类和功能语类。实义语类在句中主要表示词汇意义,基本都属于开放性语类;功能语类主要表示语法功能,都属于封闭类语类。比词更大的句子成分称为短语语类。句法结构有三种表达方式:括号加标记、改写规则和树形图。在上述三种句子结构表达式中,树形图最为直观,不仅表现出句子的线性结构,而且清楚地表明其阶层结构。句子成分间有三种基本结构关系:支配关系、居前关系和管辖关系。树形图上,如果节点A的位置高于节点B,且只有沿着树形向下行才能从A到达B,则节点A支配节点B。树形图上,如果节点A居于节点B之左,且两者间互无支配关系,则A居前于B。如果节点A是管辖语,且A和B是姐妹节,则节点A管辖节点B。管辖语为中心语。
第三章介绍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第一个模块理论:题元理论。按照题元理论,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词之所以能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句子,主要与词的词汇特征有关,即词的特征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句中不但要有一定数量的主目语实现动词主目结构的要求,而且这些主目语必须类型适当。动词与主目语之间的这种语义关系叫做题元关系。主目语承担的角色称为题元角色。有七种常见的题元角色:施事、述题、感受者、受益者、目标、来源、方位。与之对应的是题元准则,即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语。题元准则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该准则保证动词的题元结构信息在句子结构中得到不折不扣的体现。有多少个题元角色要分派,句子中就必须有多少个主目语来承担。词汇信息对句法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即投射原则。句子以谓词为中心,谓词主要由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充当。动词本身的词汇信息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这里的词汇信息主要指主目结构信息和题元结构信息,即谓词所要求的主目的数量和题元类型。生成句子时词汇
信息被投射到句子中,决定句子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对于虚主语,它在句子中没有得到任何题元角色,它们在句子中出现不是谓词主目结构的要求,而纯粹是为了满足句法需要,即填补空白的主语位置。这是投射原则解释不了的,这就需要在投射原则的基础上补充一个原则,即扩充的投射原则: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
第四章介绍X-阶标理论,该理论是一种短语结构理论,揭示大于词的各种句法单位的内部结构和共有的结构特征。该理论不仅涉及各种短语成分,也涉及各种分句,包括句子这个最大的句法单位。按照X-阶标理论,短语和分句都是向心结构,其内部结构都符合X-阶标图式。本章首先讨论了短语的结构,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副词短语。经分析表明,X-阶标图式反映出各种短语结构的共性。所有的短语都起始于一个中心语节点X,都是向心结构。中心语节点称为零投射;零投射与其补语形成可递归使用的X-阶标投射,它可以与附加语形成更大的投射,位置最高的X-阶标投射与标志语构成最大投射。生成语法学家认为,所有X-阶标图式存在于人类大脑,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 在讨论了短语结构之后,本章又接着讨论了分句结构,一个非标记词分句,无论用作独立分句还是嵌入分句,其结构都可以用X-阶标图式来描写,这种分句实际上是一个IP。中心语I与补语VP一起构成I’;主语NP处于标志语位置,与I’一起构成最大投射IP。在生成语法中,主语被定义为IP的标志语。对于标记词分句,其结构可以概括为:标句词C以IP为补语,受C’直接支配,C’与标志语Spec一起构成最大投射CP。
第五章介绍了格理论,格理论与题元理论一样,都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供解释。题元理论从语义的角度说明一个句子需要由哪些名词短语组成,而格理论从形式上提出对名词短语的要求,即名词短语在句中必须具备形式标记——格。格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格检验式和名词短语如何得到格。本章重新定义了管辖关系,如果A是管辖语,且A统制B,且A、B间无障碍,则节点A管辖节点B。最大投射为管辖之障碍。管辖语为中心语。对于统制,如果节点A、B互不支配,且支配A的第一个最大投射也支配B,则节点A统制节点B。格理论在形式上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出要求,这一要求表述为格检验式,格检验式要求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抽象格分为两类:结构格和内在格。英语中的结构格包括由带时态的屈折词授予的主格和由动词、介词授予的宾格。英语中的内在格是所有格,由名词和形容词在D-结构中分派题元角色时授予,在S-结构中通过of插入或所有格标记-’s体现出来。结构格的授予条件为,如果A是授格成分,且A管辖B,则A能授结构格与B。内在格的授予条件为,如果A是一个内在格授与成分,那么只有在A给NP分派题元角色的情况下,A才能给NP授格。
本章还讨论了“邻接条件”和“可见性条件”。按照邻接条件,授格成分不仅要管辖接受格的名词短语,而且必须与之相邻,即授格成分必须直接居前于接受格的名词短语。可见性条件把格的授予和题元角色的分派联系起来;格成为名词短语得到题元角色的条件,名词短语如果没有格,就是不可见的名词短语,即不能得到题元角色。
接下来第六章引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约束。约束和管辖这两个概念在普遍语法理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准的约束理论由三个原则组成,分别涉及三类名词短语——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在句中的约束关系。约束理论的第一原则为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第二原则为代词在管辖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第三原则为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都不得受到约束。约束理论也可以表示为,具有+anaphor特征的名词短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具有+pronominal特征的名词短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是自由的。在建立约束理论的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概念有约束、管辖范围和可及主语。如果A统制B,且A与B同标,则A约束B。若X为包含Y、Y的管辖语和Y的可及主语的最小范围,则X为Y的管辖范围。若A不包含B,则A可为B的可及主语。另外,本章还介绍了某些西方语言和东方语言中照应语的远距离约束现象。在这些语言中,照应语可以在管辖范围以外受到约束。
前六章介绍的内容所涉及的句子成分都是显性成分,但是语言中还存在另一种成分,在句子中没有声音形式,称为隐性成分,叫做空语类,虽然空语类听不见摸不着,但在句法上与显性成分一样活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章讨论两种空语类,并介绍相关的理论——控制理论。该理论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PRO的分布,二是PRO的解释。PRO只能出现在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布是由其本身的特征和约束理论决定的。这决定了PRO必须没有管辖范围,即必须不受管辖。因此,PRO只能出现在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该位置不受管辖,得不到授格,所以PRO在句中总是无格的。PRO必须不受管辖这个性质被称为“PRO定理”,即PRO必须不受管辖。
PRO的指称意义有时是任指的,有时受句中名词短语的控制。控制可分为强制控制和非强制控制两种,强制控制又分为主语控制和宾语控制,在强制控制中,PRO的先行语必须统制PRO,而且PRO选择离它最近的名词短语作为先行语,这就是最近距离原则。另一类空语类是pro,其与PRO不同,通常出现在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pro的使用通常称为代词省略,但代词省略不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是呈参数变化,有的语言允许代词省略,有的则不允许,对这种参数变化的一种解释是还原说,但还原说存在不足,不能用以解释所有的语言。
句子生成后不是静止不变的,有些句子成分还会发生线性顺序上的变动,即发生移位,根据移位成分的不同特征,移位分为两种,NP移位和wh-移位。NP移位主要涉及三种结构:被动句,提升结构和无宾格结构。NP移位是在格的驱动下进行的,换言之,在原位得不到格的名词短语为了通过格的检验被迫移动位置。移动的起点是无格但有题元角色的位置,移动的终点是有格但无题元角色的空主语位置。移动留下语迹,移动的名词短语与语迹构成一个语链。一个语链中只有一个有格位置,也只有一个题元位置。引起NP移位的动词既不能分派外题元角色,也不能授宾格,这类动词被称为无宾格动词。除了被动态动词和提升动词外,本章还讨论了另外两种无宾格动词,一种是表示移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动词,另一种是中动词。在含有这两种动词的结构中,也可以发生NP移位,即名词短语在D-结构中处于动词的补语位置,在S-结构中经过移位移动到主语位置。
Wh-移位的终点是非主目语位置,因而是非主目语移位。Wh-移位主要发生在wh-问句和关系分句中,主要是wh-成分的移位,也包括空算子的移位。Wh-移位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遵守领属条件,移位不得越过一个以上的界限节点,界限节点为IP和NP。与wh-移位有关有两个限制,即CP标志语与中心语同时占用限制和标句词-语迹连用限制。这两种限制条件在不同语言中呈参数变化。CP的标志语和中心语位置不能同时被显性成分占用。显性的标句词后紧接语迹构成的序列不合语法。
接下来第十章讨论了NP语迹和wh-语迹的特征,两者都是通过移位产生的空语类,但性质不同。NP语迹像照应语,遵守第一约束原则。这里所涉及的wh-语迹指具有名词性特征的wh-语迹,即处于主目语位置的wh-语迹,遵守第三约束原则。语迹的允准条件成为空语类原则,即语迹必须受到严格管辖。如果A题元管辖或先行语管辖B,则A严格管辖B。如果A管辖B且给B分派题元角色,则A题元管辖B。如果A管辖B且与B同指,则A先行语管辖B。还有两种颇为奇特的现象——寄生空位和约束受阻效应。前者是空算子移位留下的语迹,依赖于真正的语迹而存在,其解释取决于真正语迹所在的语链。约束受阻效应是由wh-成为移位时越过与之同指的代词造成的,分为强约束受阻效应和弱约束受阻效应两者,前者既违反了左移条件,又违反了约束原则,后者只违反了左移条件。左移条件指wh-短语不能越过与之同指的代词左移。
最后两章介绍了逻辑式和中心语移位,前者是一种逻辑语义表达式,是在S-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移位形成的。后者指动词从V移动到I,从I移动到C,遵循中心语移动限制。 以上就是这本书我所得的大概收获,通过这本书我从整体上了解了句法学研究的大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