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02: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

下面以一个测站为例,介绍双面尺法刚观测的程序。 (1)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

①照准后视尺黑面,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②照准前视尺黑面,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③照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并记为(7)。 ④照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并记为(8)。

上述四步观测,简称为“后—前—前—后(黑—黑—红—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后—前—前(黑—黑—红—红)”的观测步骤,这种步骤比上述的步骤要简便些。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9)=[(1)-(2)]×100m

前视距(10)=[(4)-(5)]×100m 三等≤75m,四等≤100m, 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10m, 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

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K-(8)三等≤2mm,四等≤3mm (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一般为4.687m或4.787m) 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

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 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 或(17)=(14)-(13)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18)=[(15)+(16)±0.100]/2 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0.100,反之,取-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后 尺 上丝 下丝 后视 距 视距差 d(m) (1) (2) (9) (11) 前 尺 上丝 方 向 及 尺 号 测 点 编 号 点 号 水准尺读数(m) 黑﹢ K﹣红 平均 高差(m) 备 注 下丝 前视 距 黑面 红面 ∑d(m) (4) (5) (10) (12) 后视 前视 高差 后视K1 前视K2 高差 后视K2 前视K1 高差 后视K1 前视K2 高差 后视K2 前视K1 高差 后视K1 前视K2 高差 (3) (6) (15) (8) (7) (16) (14) (13) (18) (17) K为尺常数: K1 =4.787 K2 =4.687

本页校核 ∑[(3)-(8)]-∑[(6)+(7)]= ∑[(15)+(16)]= ∑(18)= 2∑(18)= 由此可见满足: ∑[(3)-(8)]-∑[(6)+(7)]=∑[(15)+(16)=2∑(18) ∑(9)-∑(10)= =末站(12) 总视距=∑(9)+∑(10)= (3)每页计算校核 ①高差部分 在每页上,后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与前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之差,应等于红、黑面高差之和。 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页:

∑[(3)+(8)]-∑[(6)+(7)]=∑[(15)+(16)]=2∑(18) 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页:

∑[(3)+(8)]-∑[(6)+(7)]=∑[(15)+(16)]=2∑(18)±0.100 ②视距部分 在每页上,后视距总和与前视距总和之差应等于本页末站视距差累积值与上页末站视距差累积值之差。校核无误后,可计算水准路线的总长度。 ∑(9)-∑(10)=本页末站(12)-上页末站(12) 水准路线总长度=∑(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