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4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宫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是当地人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摩天轮。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起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10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缩大陆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大陆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8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个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大饭店前的大规模示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与协商。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陈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你的意见。台湾南部的高雄,30年前(1979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我和年轻人在凤山站分手了,他打开随身带的折叠自行车,约好我们待会儿在会场见面,然后消失在雨夜中。走前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演出因为雨而推迟了,我没见到鲔仔,却一直在想他的父亲必定是位渔民。高雄体育馆前站着另一些青年,穿着黄色的雨衣,正对每一个试图进场的人说抱歉: “演出改成明天了,请到时候来。”

?我跟着其中的一位进入他们的休息厅,更多的年轻人拥挤在那里,潮湿、嘈杂,还有青春的活力塞满了每个角落,灯光昏暗,我分不清谁是舞者,谁是工作人员。林怀民,这位善于用现代舞蹈来演绎中国古典故事的舞蹈家,原定今夜的这场演出,吸引了附近的两万名观众。我不禁会想,那些儿童的、少年的眼睛,看到舞台中央的表演,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反应,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

(有删改)

[题型专练]

1.[赏析事物形象特点]文中第④段描绘的高雄港有哪些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地形狭长,如“狭长的高雄港”。②夜晚安静,如“天已近乎全黑”“静谧祥和”。③建筑现代化,如“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摩天轮”。④灯光美丽,如“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

2.[赏析人物形象作用]文章塑造的年轻人“鲔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与年轻人鲔仔的交谈得知,他和我们都去看林怀民的演出,推动了文章向后面发展。②丰富文章内容,文章标题是“高雄素描”,有高雄自然景物的描写,再加上年轻人鲔仔、海鲜店老板的描写,这样有当地风物介绍,又有人物描写,内容就丰富多彩了。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高雄历史文化的描写,加上人物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大陆的思想认识的记叙,审视高雄未来的走向,表达深刻地关注祖国统一的重要观念。

3.[赏析事物形象作用]文章中第②③段介绍“打狗”英国领事馆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简介高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丰富文章内容。②揭示高雄受日本、西方文化的影响,善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③暗示时过境迁,历史不会重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意识。

[全真模拟]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所写的海鲜店老板和后文出现的年轻人鲔仔是高雄人的两类代表,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第②段介绍了“高雄”名字的变迁,这一段名字的变迁史其实也是高雄历史的缩影。

C.第⑧段中的“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一方面批评台湾当局在教育上的“去中国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暗示两岸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D.第⑩段“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这句话看

似闲笔其实意味深长,这里暗示着两岸因某些原因存在着许多语言、习惯以及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解析] A项,“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误,二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并不对立。 [答案] A

5.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高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②对外商业交流发达,文化活动活跃热烈。③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开放兼容。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年轻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心助人;②年轻,带有学生的稚气,有理想;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④关心政治,关心两岸关系,并有自己的主见。(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范爱农 鲁 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锡麟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

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写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

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绍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解析] 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于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因此深感悲哀,这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

奈。所以也只能相互嘲笑。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深深误会而导致。

[答案] A

8.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②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渐深。③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怀念。

9.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痛苦的知识分子。①倔强而执拗。白多黑少的眼球,看人总像在藐视,与“我”争执咄咄逼人,冷峻倔强的外表下是愤慨的心情和几乎不近人情的执拗。②觉醒但贫弱。酒都不喝,急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难,境况困穷。③孤独且痛苦。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不容,到处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不被人理解,生活无望,内心孤独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