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35: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4、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固定。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15、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例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原料供给者、合作者、竞争者、产品消费者、工商管理机构乃至社会政策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适应环境的关系。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的部门或增或减,或加强或削弱,这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任何社会组织的变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16、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
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17、科层制的涵义及其功能分析。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功能:
正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所起的积极作用。
负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和实现目标所陈胜的跗面影响。
18、社区的构成要素。
第一,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 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16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9、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农民以农为主,自给自足是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农村社区组织结构简单,家庭是其基本的活动单位和组织形式。城市社区居民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农业社区血缘关系是维持农村运行的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安土重迁。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因为居民之间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人际关系感情色彩淡薄。农业社区生活水平低,生活方式简单,城市社区生活水平高,生活方式多样化。农业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小,密度低,土地占有是农业阶级、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城市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大,密度高,这点巳成为人们划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个标准。
20、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
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21、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系列。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财富、声望、权力是社会分层的标准。
2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
17
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区别。
划分阶级的依据是人们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阶层划分是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和其它社会因素。因此,阶层划分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分层。
24、社会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这一的历史和实现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 概念系统 、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 和设备系统 。 25、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一, 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二, 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6、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 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
第二,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地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外,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27、道德、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后果三部分构成。 一个人的道德感、道德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或群体价值在他身上的内化。如果一个人有道德感,那么当他做了不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之后就会内心焦虑不安,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做了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内心就舒畅。道德就是靠这种机制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的。道德基本上属于内在控制方式,即通过人们的良心发现起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在于一个人要有道德意识、道德感。
所谓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
18
此事件的是非曲直之评价。它有现实性强的特点,是集体的产物,经大众传播。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压力。但对于哪些一意孤行者来说,舆论则不起作用。社会舆论的作用有两个方向:当舆论代表正义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28、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29、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0、犯罪行为及其治理。(教材P.289-291)
犯罪是指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原因是:第一,犯罪者个体原因。第二,犯罪者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第三,价值多样化与法律约束无力。
犯罪的预防与治理:1.犯罪的预防一靠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2.犯罪的治理:综合治理,即依靠法律、教育力量,依托家庭、机关团体、单位和社区组成的体系治理犯罪。
31、社会问题的成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19
32、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的成因:第一,政治原因。人口在我国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系。片面宣传人多力量大,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进行不公正的批判,使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有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仍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 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 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 我国人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4、 我国人口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
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加强管理;
二、是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三、是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3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
劳动就业问题简称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这样,就业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它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者的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