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4:4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综述

作者:何彩莲 邓文 郑顺林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6年第02期

摘 要: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及测算方法、区域范围、粮食种类、影响因素和政策建议研究等进行了文献归纳、分析和评述,指出了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2-0111-04 保障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城镇化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污染增加,以“高肥换高产”的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也未能有效利用[1]。我国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粮食高产只能依靠提高粮食单产,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2]。研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能够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中制约技术效率的因素,以便从内部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1.1 定 义

经济学家法瑞尔(M.J.Farrell)首次正式提出“技术效率”这一概念,从投入角度将其定义为“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百分比”,即“技术效率=最小成本/实际成本”[3]。莱宾斯坦

(Leibenstein)则从产出的角度定义为“在相同的投入要素组合的规模与市场价格下,DMU(Decision Making Unit)的实际产出除以在该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理想最大产出所得的比率”,即“技术效率=实际产出/最大产出”[4]。两位学者基于投入与产出两个不同角度对技术效率进行的定义,构成了技术效率的全部内涵。

我国学者也对技术效率进行了定义,闵锐[5]认为“技术效率反映特定生产决策单元的综合生产能力,对其生产潜能开发、成本控制、技术实现的制度环境改良等多方面进行刻画”。李谷成等[6]则从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解释“技术效率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衡量生产单元能够多大程度上运用现有技术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是效率的集中体现”。技术效率在农业经济领域,就是度量农作物实际产出与理论最大产出之间差距的概念,即在既定技术与生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农作物实际产出达到最大产出的程度[7]。

综上所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衡量粮食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机械、人力等物质资料是否被充分利用,或者说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生产之间差距的效率指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测算方法

前沿面的确定是测算技术效率的关键,当前生产前沿面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为代表的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SFA是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了成本或生产函数的具体函数形式,成本函数或生产函数受到来自随机误差项和低效率值的共同影响”[8]。DEA则为一种数学规划方法,它用包络线来代替生产函数,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评价一些同质的决策单元(DMU)。利用相对最优生产效率的“DMU”观测值来进行前沿包络,得到包络线,比较DMU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有效性[9]。

SFA方法与DEA方法各有长短。SFA方法长处在于:能够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检验,也能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建立随机前沿函数,使前沿面随机,各生产单元不必使用同一前沿面,同时区分了管理误差项与统计误差项,较好地避免了不可控因素对非效率产生的影响,使结果更接近于实际[10]。短处在于:SFA适合单产出、多投入生产形式,当经济单元为多投入、多产出时,则只能将多产出合并成单产出才能够使用此方法[11];而且模型的估计需验证其准确性。DEA方法长处在于:多产出与单产出均能使用,且以实物形式进行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避开了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无需对效率进行分布假设,能够直接通过计算得到效率值。短处在于:DEA无统计特征,不能对模型的本身进行检验;使用同一个前沿面,忽略了各样本之间的差别;将影响因素不加区分(可控、不可控)归为非效率,使测得的技术效率与真实的效率水平存在很大的偏差。

我国学者对两种方法均有所运用。如秦治领等[12]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影响陕西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闵锐等[13]基于序列 DEA对湖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提出湖北技术效率存在恶化的隐患。高鸣等[14]使用DEA,测算省际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发现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1.3 区域范围

基于全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能掌握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情况,明确各省之间的差异。以省际和县域为单位进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能更切合各地实际情况,且能有针对地分析影响因素,消除限制各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以农户为单位而进行的技术效率测算与分析,可以确定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值时农户经营面积。 1.4 粮食种类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不区分作物种类与区分种类的研究。不区分作物种类:姚增福等[23]测度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为32.5%。刘宁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2008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24]。区分作物种类:亢霞等[25]测算我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大豆和玉米7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技术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姚倩茹[26]测算粳稻、中籼稻、小麦的生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最高为中籼稻,但其内部波动较大,其次为粳稻、最低为小麦。孟令杰等[27]对我国2002年23个小麦产区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提出2002年整体上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较高,同时发现小麦产区间技术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投入。吴天龙[28]对河北农户2013年玉米生产进行测算,从样本农户总体上看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较低。研究人员主要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进行测算、分析变化情况与影响因素,能够更为精确地针对不同作物提出其生产效率提高的措施与建议。 1.5 影响因素

关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黄金波等[29]提出有效灌溉比率、农村用电量、人均机械动力和成灾面积比率等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宿桂红[30]发现时间因素、粮食比重对粳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提高作用,而旱灾面积、水灾面积、灌溉率对技术效率有限制作用。张海鑫等[22]认为耕地细碎化不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肖芸等[31]研究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户,提出劳动者年龄、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常春水等[18]指出复种指数、劳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受灾面积占比、有效灌溉率则阻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高。黄祖辉等[32]提出就业非农化能促进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彭代彦等[33]发现,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女性化与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女性化的贡献降低。赵丽平等[34]指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对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城镇化存在显著负影响。闵锐等[35]发现同时期国内包含环境污染因素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比不包含环境污染因素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损失5.31%,环境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除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受教育程度、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城镇化水平、就业非农化和环境污染因素等新也成为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 1.6 保障措施

学者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及测算方法、区域范围、粮食种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粮食生产技术的保障措施:(1)推进制度创新,以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土地转租行为[36],保障规模化经营的实施,发挥规模优势,降低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19],建立与完善农村水利合作组织,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37]。(3)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发展本区域具有优势的粮食品种。(4)加大对种质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推广优良品种[30]。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良种种植面积,加强良种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5)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有效的非农化转移,挖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收入非农化转变[38]。(6)加快转变国内粮食生产方式[39],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量的考虑中,协调粮食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将粮食补贴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