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3:56: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次大战后). (2)二战后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
二次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5.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领会: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3)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
量
(4)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三)国际分工学说介评 1)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2)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比较成本说进一步发展了绝对成本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2.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其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且提出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它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 (3)要素秉赋论的主要内容 1.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2.赫一俄学说的一些假定. 3.赫一俄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4.要素的价格均等化说.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 5.对赫——俄学说的评价.
(1)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 (2)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3)赫——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4)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5)赫——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
(6)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
1.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稀缺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上述认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美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分析和验证,却得出与赫——俄相反的结论:“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2.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的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赫——俄的要素禀赋论进行补充和发展,力图完善其理论构架,使其更具有解释性. (1)劳动熟练说.
基辛的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南提出的.他运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解释此谜.如果把熟练劳动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收入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 (3)技术差距说.
又称技术间隔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此理论补充了要素禀赋论,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连续性使要素禀赋论动态化. (4)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弗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
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这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5)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德提出,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并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
林德认为,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 (6)产业内贸易说.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大量属于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贸易.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
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产品贸易和产业内产品贸易两大类.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有:
第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第二: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