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赏析-精品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8:10: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收稿日期:2009-12-20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流播天下,影响士林。他的词既有春女善怀,闺房怨叹,又更拓出而写秋士易感,驿程伤别以及政治上失意后的激愤与颓放的发泄,大大开拓并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他受民间乐曲及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并使之成熟,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是他对词的发展的一大贡献。《能改斋漫录》说:“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慢调大盛。”柳词以白描见长,多用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音韵谐婉,便于歌唱;语言浅切自然,不避俚俗,同时又不乏文人词的精工雅丽,可谓雅俗兼得,形成直率、明朗的独特风格。

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一方面,因其长期混迹于花陌柳巷,喜作浅近俚俗之词,时人乃至后人都对其颇有微词;另一方面,柳词传唱之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时获得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殊荣。特别是柳永开风气之先,将羁旅穷愁主题移人词中,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在艺术的成就上,是要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的词为代表的。在这些作品里,他脱去了那些轻薄的调子,而以美丽的风景画面,深刻的

情感,严肃的态度,描写出一个天涯沦落者的心情,表现了很高的抒情技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就是其中的名篇,该词境界开阔高远,音节劲健,写情曲折、细腻、深婉。苏东坡曾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之所以有苏东坡如此的赞赏,就是因为《八声甘州》一词其景物形象之开阔博大,与其声音气势之雄浑矫健,皆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之力。 一、情景交融,深化悲秋色彩

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柳永《八声甘州》抒发游子悲秋之情、羁旅之愁,情与景相得益彰,相互交融,且笔力苍劲,境界高绝。 此词上片以写景取胜。所写景物极为开阔壮远、雄浑苍茫。起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以“对”字领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洗。“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起句即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词句极洗练,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无不景中有情。霜风渐起,凄寒逼人,关河残照,悲凉萧瑟。秋风肃杀,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楼头所见,寄寓了

词人意气销损,然而又羁旅他乡的心灵苦难。描绘出了苍茫景象和雄浑意境。此情此景我们还可以在李白的《忆秦娥》词中读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变“霜风”更有明显的凄冷感。情景交融,惨淡悲感之情皆寓其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红衰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加上“是处”,更显景象之凋落。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景物都日渐衰残。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更见一片萧飒,进一步渲染萧瑟的秋意,使悲凉的游子更加百感交集。之后,目光落到长江上,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晚唐诗人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论语》里亦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中唐诗人韩琮的《暮春?I水送别》:“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词人化用前人语句,可谓言外有意,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却苦于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江水东流,而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本不能语,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是它原本能语,只是现在承载太多,已无处可说,已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默默东流。

柳永将绘画手法援引入词,十分讲究空间布局。他描状景物往往追求全方位的空间,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带给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