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8:15: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社会学 --考试重点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更好的认识农村结构与运行规律;促进社会学学科的 成长。

2、实践意义 ---

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开展农村发展的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服务 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

的资料与方向性的理论依据④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 坚实的基础。

三、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农村发展的启示

1、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是建立在科学调查基

础上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方法, 对今天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2、县级政权是中国政权体系中承上启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

为稳固的一级地方政权。 20 世纪三十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 的县政建设实验, 对县级政权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对我们今天建 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启发。

3、梁漱溟工业化思想,与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乡办工业类似于今天的乡镇企业。 中国已完全解决了社会条件、 土地 和工业化背景等问题, 梁漱溟的工业化思想是合于时代潮流的, 完全 可以借鉴。

4、新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重建。制度化儒家解体以后,中国就

面临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领导的“乡村建设” 运动实质上就是企图文化改造、文化重建中国。

四、《江村经济》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分析

(一)主要理论观点 1.位于太湖周围的开弦弓村其地区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自然环境条件也较为优越,适于种植水稻。 水稻成为其主要农作物。另外蚕丝业在这一带也较为发达,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可见,该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并非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2.蚕丝业作为该村的乡村工业,其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相互配合来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 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 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 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 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 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 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 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 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

3.随着西方工业的侵入、现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

乡村工业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而逐渐衰落甚至崩溃。 这一工业革命改变

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 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

丝业市场随之缩小。 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

业的破产。

4 .蚕丝手工业的破产,乡村工业的崩溃, 社会中潜藏的各种社

会矛盾就会凸现出来:(1)造成了该村的经济萧条。( 2)沉重地打击

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逐步激化。

5.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实行土地改

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因为,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

6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 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这种改革是必须的, 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

会,排除了引起”反叛” 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

的道路。 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措施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

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

但这一乡

村工业的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技术改造问题,

而是一个” 社会

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模仿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 而应建立在农民们” 合作”的原则和基

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遍的广大农民, 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

手中。

(二)方法论意义

1.《江村经济》 扩大了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开创了人

类学研究农村文明社区的先河, 打破了人类学只研究部落、 ”野蛮人”、

落后民族、和异民族的传统局面, 开辟了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新方向。

2 .《江村经济》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融入社会学调查,在中国实践了把社会学和人类学合家的主张——社会人类学, 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先例, 是作者” 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调查或社区研

究的过渡作品” ,为在中国采用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村经济》确立了科学为人类服务的价值观,抛弃一切学 院式的装腔作势, 改变了过去人类学那种好古、 猎奇和不切实际的为学术而学术的价值取向,也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的崇高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江村经济》是功能主义理论与”微型社会学”理论在中国

研究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首次运用, 为费孝通先生以后提出的” 类

型比较方法论”、”层次递进方法论”、”发展模式”、”区域经济” 等重要概念提供了理论前提。

五、农民的价值观的变迁

1、传统的价值观念 -- 务实和狭隘的功利主义; 团体本位与个性的

压抑;进取和保守;眷恋故土与自我封闭;均贫与特权;人际和

谐与轻视竞争;重义轻利与追求功利

2、时代更新 --- 开放、市场、竞争、信息

六、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企业家的推断、思想解放

七、农村小康

第一,强调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要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

中心,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本任务,关键要靠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二,强调下功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积极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三,强调要稳定农村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四,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的生活设施建设,提出调整农业投资结构,财政资金、国债资金投入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第五,强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三个方面,明确提出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第六,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放在农村, 尤其是地县两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改进干部作风, 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风气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八、认识与评价人地关系研究的各种理论

(一)环境决定论 -- 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