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13: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切感到学生行为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小学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做到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使广大小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

2、任务: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⑴遵规守纪教育:重点抓好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重点低年级)

⑵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以及与生理相关的习惯等内容。(低、中年级)

⑶礼仪教育:落实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中、高年级)

⑷劳动教育: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⑸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

方面的养成要点。

⑹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培养与学生生理相关的卫生习惯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强化学校教育

⑴班主任工作:各班主任要增强管理意识,发挥自己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

⑵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少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⑶思品课教学:教师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⑷主渠道渗透:科任教师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⑸校园文化:我们搬入新校后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⑹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依赖社会教育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村(居)委会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具体要求:

(一)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的关

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1、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待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使用文明用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如:教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教师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椅歪斜时,教师及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教师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的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都能做得很好。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人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鼓励不止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班里学生自律,评选出“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班内多开展为自己评奖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教师可根据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及时设立“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等等,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也是表扬的威力,是鼓励的结果。

(三)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由于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教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