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3:0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画说 “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这幅绘画中的战舰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它是美国二战中最著名的驱逐舰,是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它诞生在“需要速度”的年代,总共175艘的“弗莱彻”级在短短两年间赶造出来,并参加了战争中后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战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驱逐舰的设计从“弗莱彻”级开始又回到了平甲板船型的路子上来。二战后,幸存的“弗莱彻”级进行了改装,部分舰只重新定级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国家海军。在1940年1月“弗莱彻”级以1941型驱逐舰的名义定型并开始详细工程设计的同时,一项庞大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1940年6月28日,美国海军开出首批7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订单,接着又在7月1日追加了另外17艘。同年9月9日,军方再次向全国造船企业抛出一个大蛋糕,一举订购了多达96艘“弗莱彻”级驱逐舰,虽然在同年12月16日取消了其中7艘的建造计划,但同时又增加了6艘新舰,使得“弗莱彻级的建造数量达到119艘,所需资金全部由1941财年的预算拨付。在1941年12月日军奇袭珍珠港后,美国海军立即决定增建56艘同级舰,由1942财年的预算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弗莱彻”级的总建造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5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计划极大刺激了美国造船业的扩张和由民船建造向军船

建造的转型。由于建造数量庞大,需要更多的船厂参与其中,一些民间船厂借此东风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升级改造,承建新型驱逐舰,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的伯利恒船厂最初只是一座修船厂,在承接海军订货后升级为造船厂,最终建造了10艘“弗莱彻”级驱逐舰,一些老牌造船企业也借机开辟新的生产线,扩大产能,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最终有11家造船企业瓜分了175艘驱逐舰的订单,其中包括8家民间船厂和3家海军船厂,以缅因州的巴斯钢铁公司建造数量最多,达到31艘!最先开工的“弗莱彻”级驱逐舰是1941年3月3日在巴斯钢铁公司铺下龙骨的“尼古拉斯”和“奥班农”号,其中“尼古拉斯”号于1942年2月19日下水,1942年6月4日竣工,成为第一艘服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到1942年底时已经有22艘同级舰建成。进入1943年,“弗莱彻”级开始大批量服役,一年之内有121艘同级舰从美国本土开赴太平洋前线,特别是在同年5月至9月间,每个月都有10-12艘舰服役,五个月中先后共有56艘舰加入现役行列。随着美国船厂开始建造更大的“艾伦·M·萨姆纳”级和“基林”级,“弗莱彻”级的产量遂在1944年大幅回落,但全年仍有30艘服役。

1945年初,最后两艘同级舰建成,她们是由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承建的“希尔兹”和“威利”号,其中后者在1945年3月14日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她们的工程因为

船厂承担繁重的修船任务而被拖延。“弗莱彻”级的舰体为混合骨架结构,双层船底,采用焊接方式建造。从龙骨两侧至主甲板由低到高排列了32根纵向骨架,每舷有16根,沿着整个舰体由舰首延伸至舰尾,此外还有15根纵向骨架布置于主甲板平面上,作为甲板支撑结构。“弗莱彻”级的横向骨架数量为210根,其中包含14道水密隔壁和7道油密隔壁,横向骨架的间隔为0.53米。

14道水密隔壁将舰体划分为15个水密区划,所有水密舱门都开设在第1平台甲板以上,以确保水线下舰体各区划间的水密性,其中位于72号和157号肋骨的两道水密隔壁分别构成动力舱室的前壁和后壁,没有开设任何舱门,只能由主甲板上的开口进入锅炉舱和轮机舱,使得整个动力舱成为一个独立的大水密区划,加强舰体进水时动力系统的安全性。此外用于分隔燃料舱的油密隔壁也能提供额外的水密防护。出众的机动性、高速性和持久的续航力一直是驱逐舰追求的目标,“弗莱彻”级在设计时就着眼于配合新型主力舰和快速航空母舰作战的需要,将航速指标定在38节的高度上。在吨位尺度比先代驱逐舰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弗莱彻”级需要一颗更加强劲、活力充沛的心脏,其动力系统延续了“本森”级的基本配置,由两座高性能蒸汽轮机和四台燃油锅炉构成,采用双轴双桨推进,但其主机输出功率增加,以获得更高的航速。

“弗莱彻”级的主机是两座由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减速齿轮蒸汽轮机,布置在前后两个独立的轮机舱内,每座主机均由高压轮机、巡航轮机及低压轮机组成(后期型增加了倒车轮机),机组通过齿轮减速装置与推进轴相连,其中前轮机舱的主机驱动左侧推进轴,后轮机舱的主机负责驱动右侧推进轴,进而带动两具直径3.66米的三叶青铜螺旋桨。推动主机运行的蒸汽来自四台由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生产的M型单烟道燃油锅炉,其性能堪称是当时世界各国舰用重油锅炉中的佼佼者,蒸汽压力为43.3千克/平方厘米,最高蒸汽温度为454℃。四台锅炉两台一组分别布置在两个独立的锅炉舱内,呈纵向排列,分别通过前后烟囱排出烟气,前后锅炉舱均有独立的燃油泵向锅炉提供燃料。在动力舱布局上,“弗莱彻”级沿用了四代驱逐舰的锅炉舱—轮机舱交错布置的模式,使动力系统的安全系数上升,在战斗中即使单个锅炉舱或轮机舱被击中损坏,也不会导致全舰丧失航行能力。动力系统的主控制室设在前轮机舱内。

“弗莱彻”级的电力系统由与蒸汽轮机连接的主发电机和应急柴油发电机构成,前者包括两台250千瓦/450伏发电机和两台40千瓦/120伏发电机,后者为一台100千瓦/450伏柴油发电机,用于在全舰丧失动力时提供应急电力。“弗莱彻”级是美国海军第一级在建造时就安装雷达的驱逐舰,每一艘舰在服役时都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系统,包括对空搜索雷达和对

海搜索雷达,在与日本海军的较量中掌握了一件克敌制胜的法宝。美国海军舰载雷达的研制可以追溯到30年代初,于1938年制成第一部试验性对空雷达,并在“纽约”号战列舰上进行试用,取得成功,之后少量生产列装。

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针对早期雷达天线尺寸大、测距精度低的问题继续开发二代舰载对空雷达,于1941年推出代号XRA的新型雷达,在驱逐舰“塞姆斯”号上试用,经过改进后以SC雷达的名称列装,成为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主力舰载对空雷达。在1942年至1945年间,通用电气公司向海军交付了超过1000部SC雷达及其各种改型。“弗莱彻”级装备的对空搜索雷达主要为SC-1型,波长为1.36米,置于主桅平台上的平板天线重204千克,尺寸为2.12×2.59米,转速为12秒/周,发射功率200千瓦,工作频率200兆赫,最大对空探测距离为120千米(对飞行高度1000米的轰炸机),测距精度90米,测角精度5度。

SC-1型雷达的主控台上装有15英寸PPI平面显示器和5英寸A型示波器,操作使用十分方便。SC型雷达的性能较日军的同类装备更为出色,装备时间更早,日本海军于1942年下半年才在一些大型舰艇上安装21号对空电探,而适合驱逐舰装备的雷达设备直到1943年才上舰。除了SC型对空雷达外,“弗莱彻”级还配备了SG型对海搜索雷达,这是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微波对海搜索雷达,1942年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