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_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2:54: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8-49页内容,及相应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明确比例尺用途。

师:同学们,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吗?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这么大的面积,我可以现在就展示出来,大家相信吗?(大屏)我是怎样做到的呢?(缩小)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再画到图纸上。那么大家猜猜:这张图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归纳概念。

师: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图上距离)

那么,100000000呢?(实际距离)

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比)

我们赋予这个比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

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理解1:100000000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同桌互说。出示习题。

师:比例尺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左面的这个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由于他们是数字组成的,我们称他们为数值比例尺。右面的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们是由线段组成的,我们称为线段比例尺。在画线段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线段的长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数字末尾加一个单位名称。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到图纸上。

师问: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吗?(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前项大于后项。

这个图形比实际的要大。(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就表示放大。)

师:请看大屏,仔细观察这2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总有一个数字是1)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讲解例题。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结合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式

3、强调:比例尺在计算的时候要统一单位。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四、习题练习。 1、做一做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填空

(1)( )和( )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 )的比。 (3)比例尺分( )比例尺和( )比例尺两种。 (4)比例尺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km,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 3、判断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地图上量得5cm的距离表示实际400m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

4、请你根据地图中的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5、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一量团结路上在图上的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6、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下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7、附加题 用1:1000 000,1:6000 000,1:250 000,1:100这四种比例尺画同一种物体,哪一种比例尺绘制的图比较大?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是需要大家探索的,希望大家多多发现问题,多多解决问题。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南岔区二中:刘霖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一、在实际情境的感悟中,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常识中的中国地图、小区的平面图、各种图纸等。学生虽对这个名称不熟悉,但事实上对它已有了初步的生活积累,只不过未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基于此,找准知识的起点,在实际情景中设置冲突。在引入阶段,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出来后,接着用课件出示了中国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祖国那么辽阔的面积用一张幻灯片就画了下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张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不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更让学生在辽阔的祖国与小小的地图的强烈对比中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为什么这么大的祖国能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呢?”从而为教学的探究活动拉开序幕。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材48页的内容,教师在重点处加以点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知道了怎样求比例尺,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通过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本节课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