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层面的小说教学策略重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6:2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学层面的小说教学策略重构

作者:韩坪璇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2期

【摘要】传统小说课堂承载着太多意义和价值问题。意义性问题固然重要,但单纯的意义探讨并非文学。本文尝试从文学层面出发,寻找一种根植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小说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说切入;多元赏析;小说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立足文本,独立收获美感与情节架构 (一)转变态度

阅读小说内容时,首先要转变阅读态度,避免用“讲的是什么”来审视作品。如鲁迅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为主,就带着批判现实的眼光阅读,这恰恰丧失了小说的独特价值。学生应该排除杂念,集中于文本自身的情节架构中。小说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地位,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环境,似真亦假。小说的文学性,决定了读者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体会美感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小说是有美感的,小说阅读过程中充斥着属于文本的独特魅力,只有学生自己仔细品味,才能够发现。有的作品即使美感不突出,也会有各种形态的语言美,长期熏陶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由语言、文学、文化逐步递升,最后到达文化层面的升华,意味着体会语言是逐步过渡到文学的基础。学会品味语言,独立收获语言,是长久不变的阅读要求。 (三)细读文本

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的开端,就是要由学生自己来读作品。读的过程尤为重要。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地体味、感受和怡情。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些时间属于学生。细读作品的活动可以放置在课前或是课上进行,但都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多次阅读,调动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及对作品的初步理解,避免小说教学成为教师的主场。

二、观察文本视野,选择关键角度切入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说具有复杂性。当学生阅读文本之后,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框架结构。但这个结构很可能不够清晰,人物关系模糊,产生似懂非懂的情况。由于小说的文本特色是独一无二的,故事性的结构特点又使小说拥有其独特的视角,拥有“意识与视野”。而切入文本需要“把手”。这个把手可以是故事主线,关键人物,甚至是贯穿文本的细节,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快速切入文本。 (一)叙述者角度切入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本,很多文本是可以通过叙述者角度进行切入的。无论从人称还是不同的叙述者入手,都会使内容转向不同的天地。根据文本特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在以林黛玉的叙述视角来看贾府。林黛玉也是学识满腹,所以和后来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所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以林黛玉的视角逐渐呈现出贾府陈设的恢宏、服装的奢华和各类人物的形象。通过细致的观察,读者也跟随林黛玉的眼光,产生判断和情感,自己也成了林黛玉。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本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将学生没有读出的美,没有到达的经验层面呈现出来。 (二)细节切入

除了主线切入,以“点”作为切入也尤为重要。同样以《林黛玉进贾府》来说,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可谓出众。作者借林黛玉的眼光,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为铺垫,轻描淡写,为的就是引出王熙凤的出场。对于初步了解王熙凤,细节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王熙凤在开场时,如同京剧中的“叫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无理,却使周围人敛声屏气,同时穿着服饰珠光宝气,同其他人的穿着鲜明对比。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王熙凤的地位显而易见。另外,王熙凤的相貌形容是“丹凤三角眼”“柳叶掉梢眉”。凤眼很美,《相书》中三角却有心机深的含义。穿着、气派、个性,都通过关键字形象展现。后又见黛玉时刚“用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两个“忙”字,更是在读者的心中植入了深深的一笔。

三、多元有界,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一)多元解析

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是相互渗透、依存的整体。世界是文学创造的来源,作家通过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内心感受将虚构世界呈现于作品中。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会产生多元理解。这就意味着作者受创作时代背景影响,反映作者时代或心境,传达出要表达的内容。而读者相对于作品来说很有可能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知识积累、审美素养、认知观点不同,在新观念下会对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甚至产生多种疑惑和疑问。但如同文学批评方法有九种一样,各有千秋,每一种都有独特的角度和属性,但哪一种都是合理的。小说解读也是一样,一定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由学生思维锤炼得出的问题,是教师教授的重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纠正差异

因为多元有界,离开一元论并不代表小说解读可以天马行空。文本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问题与想法不能偏离文本,各有所云。教师在课堂中给予的正确引导,会使学生的想法不偏离主线。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系统具有相似性,相似同时又趋同,会集中于“吸引子”周围。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缩小视野范围,会逐步调动思维,只会集中于小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解读多元问题的提出,同时纠正偏差,做到“疑义相与析,妙处亦可言”,即讨论疑难,共同赏析重点词句的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坪璇,女,1993年生,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