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6: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 题 负 责 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课题指导教师: 填 表 日 期: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银川市南部,是一所农村移民小学,在校学生160多人,全为回族。由于学生地处农村,家庭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比较差,导致他们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复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布臵的作业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根本不交,学习不主动,全靠老师的逼迫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 。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让这些不良习惯漫延下去的话,不但影响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使学生延误终身,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不负责任。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从孩子入学时抓起。为此,我们决定开展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因为农村孩子没有进行学前教育,所以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学习习惯。譬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

- 1 -

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低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改变,因此,根据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以为一线低年级教师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矫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以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参考运用。

3.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增强培养学习习惯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孩子生长的特定时期需要学习和发展特定的行为,如果在特定的关键期

- 2 -

错过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就不容易建立,甚至无法逆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受学校、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要么在智力方面,要么在道德方面,最终影响学习习惯和行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就会反应在学校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送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期间出现了一批关于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著作、学术论文等,主要有:关鸿宇,他多年来对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得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定型性的行为,属于人的行为层次的最高层次;何家坚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四方面进行研究部,发现遗传、早期的不良教育、管教不当、缺少内驱力、环境恶劣、单亲或其他因素,有可能影响学习习惯的不良后果;教育家孙云晓先生长期研究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他认为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这些研究对新时期农村移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动向而言,理论性很强,而适应性、实用性却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低年级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法上的操作性不强。我们这个课题组准备依托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结合调查与教师行动研究,力求遵循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探索培养农村移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体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