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8:2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简述高等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与人;(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2.简述教师角色的构成。
答: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3.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是最理想的。(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教师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则是由教师直接出面知道学生。(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4.简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答:(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答:(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6.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答:(1)角色改变技术。角色改变技术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其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听课观摩,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并要求教师围绕自己班的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最终由教师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2)教学反馈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的目的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形成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教师教学监控过程是从其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开始的,是通过多种教学反馈技术实现的。(3)现场指导技术。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教学情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能使教师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1.简述气质典型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1)胆汁质。具有胆汁质型气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具有高度可塑性,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3)粘液质。属于粘液质的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这种人常常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注意稳定且难转移,给人的外表感觉为态度持重,沉着稳健,不爱作空泛的清谈。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固执冷淡,不够灵活,显得因循守旧,不易合作。适合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4)抑郁质。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反应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主动性差,在困难面前常常优柔寡断,面对危险常常恐惧畏缩。这种人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内心体验则相当强烈,往往富于想象,善于体察他人情绪,对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1 / 8
2.简述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答:(1)生理要素,指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某些要素的偏爱。(2)社会因素,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上(如独自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3)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绩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 3.简述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答:适应学习风格的教学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进行适应学生学习风格教学的前提。然后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最后教师要根据学习风格的类型恶化要素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4.大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1)自学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和经验,独立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它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是适合各专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研究能力的基础。
(2)表达能力:包括口头.文字.图表以及数理计算等方面的表情达意能力,表达能力影响大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水平及其效果。
(3)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文体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活动的实践动作能力,主要特征是动手。
(4)适应能力:是指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改变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改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的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5)创造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提出新见解,以及产生新产物的能力。 5.试述如何根据大学生气质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偏于多血质的学生,要防止其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要求他们学习中细致认真,刻苦努力,在即卡吗多种兴趣的同时培养中心兴趣;在具体活动中,要求他们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善于思维等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批评时要有一定的强度,但又要细致耐心,尤其要做好转化后的巩固工作,防止反复。
偏于粘液质的学生,往往在集体中“默默无闻”而容易被忽视,教师对这类学生要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活动任务。具有这一气质类型特征的学生,比较安静勤勉,且不妨碍别人,但要注意培养他们高度的积极性.灵活性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执拗等不良品质,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 偏于胆汁质的学生,要防止和克服粗暴.人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个性品质。要求他们善于控制自己,能沉着地.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活动中保持镇静而从容不迫,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达观自制的待人态度,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可急躁粗暴,而应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努力抑制他们的激动状态。
偏于抑郁质的学生,平时给人以呆板而羞涩的印象,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倾向。但在集体的友爱和教师的关怀下,又能充分表现出细致.委婉.坚定.富于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对这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具体的帮助,着重发展他们的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优良个性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称赞.奖励等,批评时“点到为止”,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从事有一定困难.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以锻炼他们的勇气。 6.如何根据大学生性格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独立性强.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就不宜让他们经常参加讨论,而应给他们独立作业大的机会;对于情绪激动.易冲动的学生,给他们讲解时应细致,并注意培养他们镇静.谨慎的品质。为了适应学生的人格差异,可以采取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性格分组的方式,把能力.兴趣和性格特征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种分组较灵活,便于教师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 7.试述如何根据大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教育培养。 答:(1)根据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教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在教学方法上应多用启发式,减少注入式,在考试考查中,可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对能力特别对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实践向人们
2 / 8
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对于大学生应该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好社会实践,给具有相应特长和潜能的学生以用武之地和展才之机。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依靠的是他们自己的勤奋努力。
(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中等程度的学生,其结果是,智力水平高.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进,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智力水平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达不到教学要求,且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新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法,掌握学习.个别指示教学和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1.简述大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答:(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2.简述学习的类型。
答: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3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简述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答:(1)信号的学习,指学习对某一符号做出某种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结合并得到转化,学会以某种反应获得某种结果。(3)连锁学习,指学习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联结。(4)言语学习,即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与连锁学习不同的是,言语学习是语言单位的联结。(5)辨别学习,即学会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6)概念学习,即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7)原理(或规则)学习,即学习概念的联结,形成两个以上的概念连锁。(8)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学会用原理去解决问题。 4.试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答: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是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在班杜拉看来,观察之所以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榜样所产生的信息功能。这一学习过程受4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保持.再造.动机,即学习者通过观察获得示范活动的符号表象,这些表象以形象的或语义的形式被编码,存储于记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未来活动的指导。 5.试述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3)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4)发现学习时最佳的学习方式;(5)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6.试述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须具备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奥苏伯尔主张接受学习,他认为接受学习必须按“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进行,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和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既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学生自身对周围环境认识.理解.探索和操作的要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成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具体体现在学习动机作用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上。一般来讲,学习动机的作用越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潜能越能发挥,学习的效率也越高。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2.简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
答: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学习动机的发展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3.简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答: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
3 / 8
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都由三种因素决定:(1)动机(M):一种想达到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动力因素;(2)期望(P):对成功或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也叫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与任务难度有关;(3)诱因(I):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诱因价值。阿特金森对于成就动机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构成。这种观点已经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并且成为后来许多研究的理论基础。
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韦纳归因理论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讨了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反应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韦纳归因理论的三个主要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5.试述如何指导大学生对其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答:让学生把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比如能力高.努力了,以增加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差.考题太难等,希望以后获得成功。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不同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强化,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6.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内部因素:来源于大学生本身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学习需要.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心理因素诱导大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即是学习动机形式的因素;
外部因素:大学生容易受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等学习活动和学习者以外的客观因素的激发,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表扬.奖赏.评分.竞赛等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习动机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学习动机的激发可通过下列方法和措施进行:(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密不可分的,培养是激发的前提,学习动机激发的结果又加强原有的学习需要。 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答: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学习迁移使习得的敬仰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答:(1)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特征,指原有认知结构在内容方面的特征; (2)原有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特征,指原有认知结构在组织方面的特征;
(3)原有认知结构的稳定性特征,指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是否稳定巩固。 3.试述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答: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元认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定势的作用;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是提高迁移效率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迁移。 4.试述教师应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4 / 8
(重点)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学生当前的学习应该对他以后的学习或工作具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学校教学活动中应该想方设法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1) 掌握有关原理或规则。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越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
(2)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的最有效办法。
(3) 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真正把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方法产生最大的效果。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定势对学习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教学中,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一种具有综合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又是具有动力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避免消极态度,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教师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
答: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地观察。
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对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效。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尤其应注意知识本身层次。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2.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项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5)思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3.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答: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
4.试述促进知识感知的策略。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