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4:3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特 点 时代 分布地区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高高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 高高低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低低低 工业社会 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社会 发达国家 4、人口问题 (1)老龄化 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 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 1 -

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 5、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政治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 行政调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内地到沿海 2.出现“民工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经济因素 自发迁移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 (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

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 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

③干支流交汇(重庆 宜宾 武汉 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 ⑤山前平原、绿洲

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 大连 香港);

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 郑州 株洲 宝鸡 蚌埠 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 (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 大庆 攀枝花 大同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1)历史继承性:古都(2)国家政策:深圳 (3)宗教:拉萨 麦加 耶路撒冷 梵蒂冈

(4)旅游:黄山 (5)科技:硅谷 日本筑波

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 行政因素 社会因素(宗教 社会地位)

(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 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 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 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 (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 2 -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首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3、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 以上),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区居住环境恶化以及乡村地区和 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40% 左右),发展速度快。

问题:虚假城市化(拉美国家),滞后城市化(印度)。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 3、城市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水文: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破坏河网系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乡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改变地方文化。 4、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房租高昂,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 措施:合理规划道路,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卫星城等。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