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3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6.采集血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极少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极少 经血(针刺伤、可能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抽血台面及其它物表,并开紫外灯消毒至少30分钟,并做好记录。
(2)工人每天早晨更换消毒液,包括浸泡锐器、止血带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 (3)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
(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严禁使用包装破损,超过有效期的一次性用品。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6)无菌物品如棉球需每天更换,开启后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
(7)工作人员需对锐器如采血针采取高度预防措施,用过的采血针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的厚壁容器中。
17.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上检验分析仪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极少 经血(针刺伤、极少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无 放射 无 (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和扩散,实验室仪器加样、加液,清洗等过程应在封闭罩内进行的。
(2)实验中使后的比色盘,反应杯等废弃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集中处置。 (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对仪器进行消毒。血液、体液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4)工作人员要戴手套进行操作。
18.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粪)手工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可能 经血(针刺伤、可能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可能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6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工作人员要戴口罩、手套进行操作。
(3)实验中使用的竹签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4)废弃的标本连同试管、盖帽要用1000mg /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统一清洁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实验中使用的吸头、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6)标本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7)离心时,发生试管破裂或标本溅出,由操作者负责用有效消毒剂对离心机内部进行及时消毒处置。
19.微生物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基因扩增试验活动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可能 经血(针刺伤、可能 经血(虫媒可能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开紫外灯消毒空气至少30分钟,同时做好各物表、仪器的清洁消毒工作。 (2)实验人员要戴手套、帽子进行操作。当估计会出现微生物和危险物溅出时要戴好眼罩或面罩。
(3)操作中使用的接种环、镊子等金属物品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
(4)可能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如涂片、接种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5)实验室内的各种标本、菌种、培养基和其它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灭活(高压、浸泡),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的密闭容器中。
(6)操作过程中发生菌种污染物表时,应马上采取措施进行物表消毒。
(7)当发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时,应马上进行人员疏散,通知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消毒。
(8)对菌种的保存应严格遵守菌种保存制度,严禁擅自保存各种国家法定传染病菌株或毒株。
(9)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前要去除手套,确认无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离去。 (10)微生物、PCR实验室要设置纱窗、挡鼠板。
三、特定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见以下章节之各种病原体的危害评估)
四、工作人员素质
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0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20名。学士学位3名,3名曾经从事微生物学实验,3名曾经从事无菌实验室活动经历,5名技术人员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通过定期培训及考核成绩合格,经体检无现患严重疾病,本实验室除HBV携带者1名无其他患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人员,健康状态良好。 五、评估结论
本次评估本实验室共19项可能潜在危险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操作实验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高危害度5项,中度14项,低度0项;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实验危害较大可能发生的有0项,可能发生5项,较少可能发生14项;这些危害造成高度严重后果的5项,后果严重性中度的14项,后果严重性低度的0项。根据拟采取的预防控
7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制措施后依然存在的残留风险为高度0项,中度0项,低度危害19项。
评 估: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评估人:
审 核:瑞昌市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审核人:
2016年4月28日
8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临床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继续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病死率极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治愈该病的方法。 1. 病原学
1.1 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包括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但多数AIDS乃由HIV-1型引起。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1.2 HIV的抵抗力: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的酒精即能灭活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氯溶液等均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在实验室条件下,HIV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在厚血块中可存活十几天,在干燥的玻璃上可维持几天。美国CDC证明干燥环境中的HIV浓度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前者的传染性最强,后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
2.2 传播途径:世界公认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2.3 人群易感性: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父母是HIV感染者的儿童,受感染
9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的危险性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状年。 3.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HIV感染人体后分为Ⅰ、Ⅱ、Ⅲ、Ⅳ四期,HIV对CD4+T淋巴细胞有特殊的亲嗜性,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往往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4. 实验模式及危害因素分析
4.1 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在进行采样和检测等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血液,因此对于未知样品的检测具有潜在危险性;而对于直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体液时,实验危险性较高,更应注意个人防护。
4.2 HIV核酸检测: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此类标本具有潜在危险性,对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样品,实验危险性较高。
4.3 HIV病毒培养:培养物中含大量的HIV,对于实验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传染危险性。应该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同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5.安全保障措施 5.1 个人防护
5.1.1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生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5.1.2 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5.1.3 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