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1自考本科的教材 -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0:2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优选资料

第一节认识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什么是管理呢?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把事情办好;更有人把管理和决策、命令、权力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管理。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他绝不等价为命令或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才是管理的关键。下面我们从管理的基本特征来加深对管理概念的认识。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多人组织起来,进行分工都会达到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只要是多人共同活动(即向一共同的目标努力),都需要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等活动来达到协作的好处,这就需要管理。因此,管理活动存在与组织活动中,或者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内部都含有五个基本要素,即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信息(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机构 (反映了管理上下左右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目的(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效果与效率有很大影响,外部环境一般包含九个要素:行业;原材料供应;财政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经济形势;政治状况及国家法律、规章、条例;社会文化。一般认为,组织内部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如产品市场)部分不可以控制的(如国家政策)。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就要对管理的效果负重要责任。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三)管理的职能、任务与层次

管理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指出,实现既定的目标。一个组织通常划分成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优选资料

人既是管理中的主体又是管理中的客体,管理的大多数情况是人和人打交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多人共同完成目标,因此,管理中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千万不要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他还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已无人怀疑。

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大效果。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但这一点已不完全正确,现阶段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已很少直接参与管理,所反映的多数是管理者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义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认真总结我国40多年来在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管理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左”的错误思潮,在管理上表现为重社会属性轻自然属性、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应当引以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学,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管理实践。

(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就能使我们正确地评价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使其成为我国管理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

优选资料

(四)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任何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出现,都有其时代背景,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应用某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时,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机制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有别于其它种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2)多样性。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属于边缘科学。

(3)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实践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

(1) 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经过了两次转折,管理学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第一次转折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意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次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看到,不依照管理规律办事,就无法使企业兴旺发达,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也日益表现出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会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