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他与献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0:06: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利他与献血

[摘要]近几年来血荒危机严重,已经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什

么是利他精神(利他精神对个人以及社会的益处,社会学家有关利他精神产生的原因的学说以及个人对其形成因素的理解,影响利他主义的因素),利他精神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即公共产品的维护和部分来源依靠于利他精神,而对于公共产品的使用也会反过来产生利他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与献血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面对的血液危机,运用何种献血机制能解决这种危机,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机制以及与机制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利他;公共产品;血荒;无偿;有偿;保障措施

一. 利他主义

“利他”这一词最初由著名社会哲学家孔德提出,他利用利他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

现代定义利他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历史上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张把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们无私地去利他人。后者认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作为行为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1

利他主义通俗一点说就是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或者舍己为人,典型的例子是雷锋精

神。利他者在这种行为中完全自觉自愿,不期望有对自身的回报,并且牺牲了某些自我利益。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完全没有收益,利他者会获得帮助他人目标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得到自我人格的升华和自身价值的提高,也可能获得他人对其的赞赏与尊重。

阿瑟?克莱曼《道德的重量》一书中表达了他认为世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个观点。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拒绝面对这个问题,当我们能坦然承认我们自己的本质,承认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矛盾,承认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阻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冲突和变化并且运用合理的道德去构建自身。我认为利他所反映出来的道德理想对群体协同面对生活的危机是极有帮助的,我们可以通过利他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网络,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同时给予这个关系网络中其他遭遇不幸的人以关怀和温暖。如果所有人都能以利他为自身道德的基准,那么这个社会中的歧视、排他、暴行的色彩将会比现在淡很多。

社会生物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过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目

1

新华字典中定义

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本能论或生物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Wilson认为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是通过基因遗传而获得,是人类的本性,这种利他本性对人类种族的生存和延续有重要意义;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这两种理论强调人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类利他过程中的牺牲必然伴随着一些东西的获取,在经济学上对利他主义进行了肯定;社会规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按照社会所赞许、提倡的准则而进行,人之所以帮助他人,只是因为他们遵守了社会要求帮助别人的规范。

我认为利他精神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因素也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人会因为受恩而对施恩者进行回报,当不清楚施恩者的具体身份信息时,受恩者会讲这种情感投射到社会上,也就是产生利他精神。当人为获得某些利益做出错误的行为而造成不可磨灭的坏影响时,也会通过利他来弥补内心的愧疚感和负罪感,类似于一种赎罪行为。我们可以将受恩回报和过错弥补导致的利他精神的产生归类于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中。区别是一种人的获得在先,一种是人的收益在先。

最后影响利他主义的有四个因素:助人者的特征,情景特征,被助者的特征以及文化特征。2

二. 利他精神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

根据百度百科,公共产品(Public good)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根据该定义,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全体公民共有,产权不属于个人。因此,公共产品的维持和保护不依赖于具体个人,而依赖于群体自觉。

如果群体中个人具有利他精神,则其会为在出于对在其之后使用公共产品者的考虑,设法延长公共产品的使用时间,故公共产品的维持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利他精神。

同时,公共产品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利用税收收入构建的各项目,一部分来源于个人对集体的捐献,即个人受利他精神影响,自愿为群体做出的贡献。故公共产品也部分来源于利他精神。

个人在使用公共产品时,由未直接为所获资源付出代价所导致的“形式免费”可能会激发其利他心理,进一步使其产生利他精神。以一生命垂危然后因接受器官移植而存活的病人为例。依据国际惯例,器官移植实行双盲制度,因此该病人及家属无法了解器官捐献者的身份信息。此种情况下,受捐者因得到匿名者器官而存活产生的感恩精神更有可能作用于社会,这一过程即反映利他精神的产生与作用。

综上,利他精神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如下:公共产品的维护和部分来源依靠于利

2

利他主义4、6段引于彭茹静的《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其中影响利他主义四个因素中的文化特征说明利他主义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受一定文化背景下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制约。因此,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着不同的利他行为表现。但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主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道德问题。

他精神,而对于公共产品的使用也会反过来使个人产生利他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利他主义和献血之间的关系。根据公共产品的定义,一定量的血液不能被所有社会成员所共用,不属于“共用品”;其产权也不容易被界定区分,所以血液不能被严格定义为一种公共产品。但是血液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将其与利他精神之间的关联拿来与公共产品类比。也就是,在无偿献血机制中血液的来源几乎完全依靠于利他精神,受血者对血液的使用反过来也会使其产生利他精神,继而促使他回报社会。

三. 献血机制:自愿有偿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机制并存

我支持有偿献血和现有无偿献血并存的机制。

2010年青岛、威海、南京、昆明、成都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库告急,有的城市库存量不足三天。全国70个大中城市现“血荒”的已达47个,占67 %。3据卫生部办公厅2011年年底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内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 %的速度递增,但是用血需求增长远高于采血量增加。血荒之灾愈演愈烈,蔓延成常态。4因为血液的特殊性以及血液涉及的道德问题,不能将其简单的引入市场,用市场的手段来对其进行调节。但是在现行的无偿制度下,仅仅依靠少部分人如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自觉性和利他精神来为血库供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血库血量不足而死亡,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允许有偿献血。这里的“有偿”不单单指用钱作为激励,国家可以加强现有的对献血者的优惠,比如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可以免费使用其献血量的三倍,为了激励献血,可以提升到五倍甚至只要献血个人就终生免费使用血库中的血液,也可以推行一种积分制,计入个人信用档案,在申请信贷的时候有优势,或者对其在使用公共交通时给予优惠。除此之外,我国有户籍制度,大量外地人想获得大城市户口而不得。我国大城市多有血液供需缺口,可以鼓励大量外地人口献血换取加分,增加落户概率。

允许有偿献血除了献血量不足这个原因之外,还因为“血荒”导致在医院大量急需输血的人无法得到满足,而寻求医院之外的途径,促使血液黑市的产生。相比于卫生站而言,这种血液黑市更加危险。国家无法控制血液黑市中血液这种“商品”的价格,这种不受控制的交易也许会引发更大的道德危机。除此之外,没有有力的监控机制和很高的卫生标准,血液黑市将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温床。理论上,血荒导致更多的用血人进入

34

数据引自2011年腾讯新闻百科

本段数据引于白彦锋、沈倩的《我国“血荒”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视角研究》,论文中还概述了我国几个典型大城市面临的血荒困境。“2012年1月2日,重庆主城日均消耗的血量在500袋到700袋之间,现有的库存量仅能维持主城医院两天的血液需求……从2011年12月开始,南京A型血和O型血极其缺乏,一些医院已陆续接到‘限血令’……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网站上,A型、O型轻度紧缺的黄色预警信号也一直醒目地滚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