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探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5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

法探讨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加强,对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单调,导致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通过教与学达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一、序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既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到许多进出口业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与实践成果。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与实训课程基本脱节

国际贸易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训课程基本脱节,造成了理

论课上只讲理论,不讲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专业实践课却只讲如何做,不与相关理论联系的局面。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较多强调理论阐述,无单证操作等实例,无案例分析等资料,学生学习只能死背条文内容,不懂单证如何缮制,不会运用理论分析判断案例材料的当事人的责任关系,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风险防范的措施。在实训中,又只强调各种外贸函电的写作、各种单证缮制与审核,对其依据的理论缺乏应有的讲解,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形式缺乏开放性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互动教学应用不足。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参与较少,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存储器”,对实践过程的介入较少,即使其中穿插案例,但由于时效性较弱,也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和记录,缺少积极的参与过程和互动过程,学生被动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试内容片面,考核方法单一

在考核中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虽然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中对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仅

占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考试方式仍以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对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考试方式大多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方式,而对于开卷、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

三、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个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根据情景引发,设计情景引出问题,再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和目标。这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第二章的贸易术语中,教师可由开篇案例开始,让学生了解了案例后产生兴趣,带着兴趣与好奇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和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贸易术语、谈判磋商等章节,通过案例实施启发诱导,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推理、概括并当得出结论应用到实践问题中来,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