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_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5:05: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叠加效应或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队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和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将孟德尔比率修饰为15:1

上位效应或上位作用:又称异位显性。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效应。与显性相似,因为这两者都是一个基因掩盖了另一个基因的表达,区别就在于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而上位效应是非等位基因间的掩盖作用,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也称为异位显性。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上位性和显性的区别:1 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掩盖另一隐性基因2 上位性是非等位基因的掩盖,掩盖者称上位基因,异位显性,被掩盖者称下位显性

并发系数: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两个单交换率的乘积)的比值

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一定存在一种机制可以补偿x染色体的超量。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良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剂量的遗传效应。

两种机制:1 调节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2 通过失火雌性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来实现的,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细胞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是有活性

假连锁: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和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基因表达:基因编码的信息转化为细胞结构并在细胞中行使功能的过程。

1

包括转录成信使RNA接着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转录成RNA,但是不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

顺反子: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约1000bp。表示一个起作用的单位,一个作用子包括的一个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是基因的基本功能和转录单位,一个基因可有几个顺反子,一个顺反子产生一条Mrna

基因家族:一组关系紧密表达产物相似的基因

操纵基因:通过与特定组遏物相互作用而控制邻接结构基因对mRNA合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是不转录的DNA区段,是调节基因的一种

反转录转座子:真核的许多转座子具有与反转录转座子病毒基因子十分相似的结构,在其两翼为LGR,编码区包含有还原病毒反转录酶的同源序列

溶源周期: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DNA整和到宿主染色体上,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随宿主染色体复制而复制

溶菌周期:类似裂性噬菌体方式,噬菌体接管细菌遗传系统,在宿主菌内大量增殖,使菌裂解放出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的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具有免疫性,可诱导性特性

原噬菌体或原病毒: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和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整和到宿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它是繁殖和传递噬菌体本身遗传信息的一个重要形式

原噬菌体:溶源性性细菌所携带的噬菌体,它是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菌后通过交换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一起复制和遗传的噬菌体

溶源细菌:细胞总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的细菌,此细菌对噬菌体来说是溶源的。直到诱导,噬菌体开始繁殖,细菌被裂解。

溶源性:λ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可以成环形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通过整和酶的作用而整和到寄主染色体上成为原噬菌体状态,并与寄主染色体一起复制,这种状态能维持许多代,这种状态称为溶源性

2

感受态:细菌吸收外源DNA时的生理状态

F因子:即可育因子,性因子,是细菌的一种附加因子,它的存在使宿主具有供体的能力

F`因子:整和到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F`

接合:细胞之间通过暂时连接,进行物质交流的现象即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和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共转化:同时转化两个细菌的标记基因。

转导:以病毒作为载体,把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菌细胞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的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转导子: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

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共转导(并发转导):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

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做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F-菌株:不带有F因子的菌株,只能作为受体,接受遗传物质

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

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既可转移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又可转移F因子

性导:利用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或细菌细胞在结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低频重组:F+与F-之间杂交,只有F因子的传递,而细菌的染色体并没有转移,因此尽管F因子转移频率很高,但两者染色体之间重组频率很低(大约是每百万个细胞中发生一次重组),因此F+品系称为低频重组

3

高频重组:F因子也可以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中,像这种带有一个整和的F因子的品系成为高频重组

F`附加体:在大肠杆菌中性质粒F因子与细菌染色体整和以后,错位脱落,形成一个大部分仍为F因子的组成,但带有部分细菌基因的小的环形DNA分子,这种因子被成为F`附加体

C值:一个物种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种DNA的C值(即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不同物种的C值差异极大,最小的C值是支原体,小于10的6次方bp,最大是某些显花植物和两栖动物的C值可达10的11次 bp

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

卫星DNA:是一类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在主要DNA带的前面或后面有一个次要的DNA带相伴随,这些小的区带就象卫星一样围绕着DNA主带,故称为卫星DNA

假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在结构和DNA序列上有功能的基因具有相似性。这种成员称为假基因

基因簇: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排列在某一染色体上。

基因重组:通过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产生的后代中基因产生重组的过程,如亲本AB和ab的后代

小卫星DNA:是一些重复单位在11—60bp,总长度由数百到数千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主要存在于染色体靠近端粒处。在不同个体间存在串联数目的差异,因此,如果用在重复序列小没有切点,而在重复序列两侧有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则切割下来的片段将由于所包含的重复序列的数目不同而出现长度的变化

微卫星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它们的多态性又称为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有1—5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同一类的微卫星DNA可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

转座子:能够进行复制并将一个拷贝插入新位点的DNA序列单位

交互重组:一条亲本双螺旋分子和另一条亲本分子共价相连,中间有一

4

段异源双链区。

染色单体转变: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了基因转变,所以称染色单体转变

半染色单体转变:在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的一半或两个产物的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

负干涉:当两个基因非常临近时,特别是在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之间双交换的频率反而比预期的更高,这称为负干涉

雄性不育:由于花粉发育不良或功能不正常,导致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类型:核不育型,质-核互作不育型,细胞质不育型。

核外遗传:从整个生物界来讲,位于核或类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所表现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又称核外遗传,非染色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

卡巴粒:放毒型个体,含有一种小的类似细菌的颗粒

假显性: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控制着同类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位于不相同位点的基因

基因座:表示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locus)

基因位点:基因座里的某一位点

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可包括个体全部基因总和,也可特指部分基因

表现型:生物表现的性状,可包括个体性状总和,也可特指部分性状

纯合体: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

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