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22:2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时作业(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时间: 月 日
1.汉武帝时,任用品秩较低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
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C.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 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唐尚书在中枢机构中地位的变化。位高权轻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据材料“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可知,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而非决策机关,故B项错误;尚书职位由内廷职务转为外朝行政机关,说明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与“皇帝的好恶”无关,故D项错误。
2.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三国志·魏书》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察举制的发展演变。“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所举时空都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东汉末年的选官实践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3.
1
图片主要说明( )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期已经完成,图片所示的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皇帝通过利用身边的人员来削弱丞相的权力,但身边的人没有法定的地位,因此不能说明“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故B项错误;图片中皇帝通过利用身边的人来直接命令中央的执行机构“九卿”,从而使君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图片所示中央机构为西汉的内外朝制度,故D项错误。
4.从汉末起门阀制度逐渐滋长,现实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强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造成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势力增强,“加强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没有说明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选举权被地方把持,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导致专制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看出身、门第,这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当时政权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上的,九品中正制更多地是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加强了地方的权威,进而导致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因此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5.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2
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事堂制度的作用。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议政会议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盖印才能生效体现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置实际上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相权和皇权并未得到平衡,故B项错误;材料中诏旨需要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因此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皇帝专权,故C项错误;政事堂是行政机构并非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
6.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尚书省的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D.有效加强相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改变三省中尚书省职责的意义。据材料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可知,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可知,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无法起到加强相权的作用,故D项错误。
7.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从唐至元相权的演变趋势。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
3
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结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唐宋皇权已处于独尊地位,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从隋朝开国到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趋势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加强。造成“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二府三司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C
9.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政赋税,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政赋税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政府对财政权的控制。宋朝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中央政府不断强化对财政审计权的掌控及对地方财政情况的监督,其目的是控制地方财力,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10.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D.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银鎏金魁星(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后人附会其能主文运)盘,盘心是安放杯盏的菱花形凸棱框,框外盘底则是图案,其右侧一树桂花盛开,隐喻“蟾宫折桂”。此盘可以反映出南宋时期( )
A.科举影响民俗心理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冶金制作工艺高超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对民俗心态的影响。奎星被后人附会其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