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及重点摘要归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9:00: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5月间,毛泽东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遮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根据这一方针,《论十大关系》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我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积极建设。 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三方面兼顾。

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⑦党和非党的关系。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必须镇压反革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⑨是非关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除了向苏联学习以外,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

毛泽东认为,应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的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国内罢工学生运动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1957年2月27日,

第 29 页 共 97 页

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 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很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两类矛盾理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分清敌我)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应当运用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政治权利改造)和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清是非)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第 30 页 共 97 页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对群众思想教育

对于科学文化工作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综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即轻重工业、中央地方、沿海内陆、大小型企业并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

第 31 页 共 97 页

面实现工农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提出几番保守有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5)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企业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

(6)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屹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7) 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

(8)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十六、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a)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 32 页 共 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