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5:1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幼儿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寻找最合适幼儿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须的。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操作,探究,感知,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条件。依据这些理念,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多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较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往往不够灵活,教师对数学教材

的理解上还存在欠缺;教学的基点较多地定位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迎合部分家长要求以学习为主的目的,所以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多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枯燥,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幼儿学得被动、机械,没有快乐与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依据《纲要》的理念,在实践中对数学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数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这说明数学不是按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的“动作建构”“动作内化”“发明”来学会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他们的心理表象符号功能处于萌芽阶段,符号功能所产生的心理表象是具体静态的物像,而不是内化、概括化的动态式心理表象。动态式心理表象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与亲自体验才能达到,仅靠单纯口头传授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演示到演示,从教到教,而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石子、树叶、贝壳、剪刀、纸、笔、沙漏、盒子、塑料空瓶、毛线、布条、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钟表、量杯等,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具体的材料,初步理解、形、量等数学知识,只有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他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并且能从心理喜欢上数学。

二、让幼儿探究后再进行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做加减运算时的“掰手指”现象,究其原因,是抽象的数字与数字所蕴涵的实际意义在幼儿的头脑中出现脱节造成的,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幼儿缺乏自主探索、积累感性经验的过程。因此,幼儿对抽象的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首先应从探究开始。所谓探究,就是让幼儿在数学区域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自主地选择教师投放的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练习,从而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取感性知识。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组成时,我们在数学区投放了数字与实物相匹配的“花”“房子”等第一层次的材料;数字与点子相结合的“分家”、涂色等第二层次的材料;填数字、做组成等综合性的第三层次的材料,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数学区域中进行自主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再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把幼儿自我感知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帮助幼儿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经验,提高幼儿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并且幼儿在自我探索后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成功感。 三、让幼儿先感知再进行练习

幼儿掌握数概念需要先经过借助操作材料不断探究;逻辑推理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如分类、排序、交集等概念,则需要先进行集体教学让幼儿感知规律。集体教学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