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第六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10:58: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延 边 大 学 教 案

周 次 章 节 名 称 授 课 方 式 教学 目的 要求 教学 重点 难点 第 11 周, 第 2 次课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时 数 1 目的: 通过对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分布区的形成、扩展及类型的讲解。使学生对生物分布区有个基础了解。 要求: 学生掌握种的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教学重点: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教学难点:生物分布区的形成、扩展及类型 教学 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方法 手段 教学基本内容(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授课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作业) 授课过程: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生物分布区: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在种的分布区基础上再合并出属的分布区、科的分布区等。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 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在种的分布区内,该种生物的个体并不是布满所有空间,而只能生活在适宜它们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称为栖息地。 该种生物在分布区内的配置,取决于栖息地在分布区内的分布。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备注 30分钟 1

绘制分布区图是生物区系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分布区制图工作时,必须以各个分布点的资料为基础。所用地图的比例尺根据分布区的范围、研究目的等情况来确定。 (1) 点图法 将某种动、植物已知的分布地点用点、圈或其他符号绘在一定比例尺的空白地图上。 点图法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接、具体,是研究动、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 (2)周界法 如果已知动、植物分布地点的资料相当详尽,就可以把地图上最外围的各个分布点连结起来,绘出分布区的轮廓,有人又称为“轮廓法”。 也可把点图法和周界法结合起来,一般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的边界。 (3)涂斑法 对于较小的分布区,并且该类生物在分布区的情况很清楚,通常采用在小比例尺地图上 将整个分布区涂成不同的斑块。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关于种的分布区形成有多种理论。 (1)是“单境发生论”; 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由发生地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此初始发生地称为发生中心或起源中心。 (2)是“多境发生论”; 认为生物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3)是“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可以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决大多数都是单境发生的; (4)是“泛境发生论”; 认为旧种的进化达到变质阶段,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分布区形状和边界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历史、人为等因子的影响。 (1)气候因子 例如,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生长的赤松,它的分布区只局限于海

2

洋性气候的范围内,稍向内陆,就被松属的其他种所代替。 (2)土壤因子 例如,蜈蚣草只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和含钙土壤上,而同属的剑叶凤尾蕨却生长在潮湿的酸性土上。 (3)地形因子 例如,我国的秦岭山脉是北方温带生物区系和南方亚热带生物区系的天然界限。对于陆生生物来说,海洋及宽阔的海峡是侵移和扩展难以克服的障碍。而对于海洋生物来说,陆地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4)生物因子 例如,某种生物的分布决定于宿主(寄主)的地理分布;又如,森林造成的生物环境不利于草原、荒漠生物的生存。 (5)历史因子 例如,分布在我国西北部荒漠地区的沙冬青属,是亚洲中部仅有的阔叶常绿灌木,它起源于古地中海区系喜热的祖先。 (6)人为因子 例如,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外来种的引入使当地的23个种和亚种鸟类濒临灭绝。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种土著植物灭绝。 三、分布区的扩散 一个新种形成以后,只要它的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着适合于该种发展的有利条件,它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另一方面种群大量繁殖后,个体压力增大或环境不适宜,也要由发生中心向周围迁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就定居下来。 种群这种由发生中心分布到另一地区的过程,称为扩展。 扩展一般分为两种方式,即主动扩展和被动扩展。 (一)主动扩展 主动扩展是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性的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 主动扩展又可分为正常扩展和先锋扩展。 (1)正常扩展 指种由发生中心逐渐地向外扩展而到达新的地区。这种扩展是有规律的,缓慢进行的。 (2)先锋扩展 主要指动物。包括迁移、漫移和爆发三种不同的形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