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5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 学 要 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 材 分 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第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四个问题:

1.1936年苏联宪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新宪法的规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第三、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第一、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

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古比雪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第二、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经斯大林亲自审定后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终于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第三、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还有其社会经济基础和认识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第一、日益形成的个人崇拜之风和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使共产党内一些领导人深感不安。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大清洗(肃反)运动的起点。第二、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立即同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第三、造成大清洗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国际环境的复杂险恶(包括外国间谍机构所施的阴谋诡计);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使用群众运动大造声势的方法和逼供信等违法手段,等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苏联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个人崇拜的日益发展,斯大林独揽大权,实行家长制领导,重大决策由一个人决定,国家的法律轻易被领导人所否定,而党纪国法又制约不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内务部成了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向斯大林个人负责的机关,致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大清洗运动的后果,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教 学 建 议

一、讲述本节教材用1课时,建议教师:

1.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背景、要点、历史作用),然后导入新课。

2.本节内容大部分在初中三年级学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性认识。

二、讲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予以全面的分析评价,既看到“巨大成就”,也要看到“严重缺陷”。二者缺一不可。

三、讲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目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在具体史实上作过多的纠缠。至于如何评价该体制,应以教材的观点为准。 四、讲完新课后,可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小结,讨论的问题有: 1.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 2.怎样看待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附一 练习答案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