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2:39: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简答题目录 1.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1.2.简述掌握管理的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1.3.简述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1.4.简述系统的观点。
2.1.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2.2.简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2.3.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2.4.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5.简述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2.6.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组织领导履行的职责有哪些?
2.7.什么是战略管理?简要说明其特点。 2.8.霍桑试验的结论包括哪几个要点? 3.1.举例说明组织环境的类型。
3.2.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4.1.简述计划工作的原理。
4.2.简述灵活运用原理的限制条件。 4.3.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4.4.简要说明管理中计划工作的意义。 5.1.简述组织目标的三个基本层次。 5.2.简述组织目标的激励作用。 5.3.简述目标的作用。 5.4.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5.5.简述竞争对手分析的四个方面。 5.6.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
5.7.目标管理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1.简述预测的作用。 6.2.简述预测的步骤。 6.3.简述正确决策的特征。 6.4.简述决策有效性的标准。 7.1.简述组织工作的原理。
7.2.简要分析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因素。
7.3.试论述组织工作的内容。 8.1.简述专业化分工的优缺点。 8.2.简述部门划分的方法。 8.3.简述部门划分的原则。
8.4.简述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8.5.简述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8.6.简述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8.7.简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8.8.简要说明组织结构中扁平结构的优缺点。
9.1.如何处理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三者之间的关系? 9.2.简述授权的步骤。
9.3.简述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9.4.简述实现员工活性化的途径。
9.5.简述正确利用委员会应重视的问题。 9.6.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授权是管理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选择。请简要说明有效授权应遵循的要求。
10.1.简述组织变革的原因。
10.2.简述减少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 10.3.简述领导者在变革中的作用。
10.4.简述六西格玛管理目标的“六步法”。 10.5.组织变革三阶段
10.6.简述组织管理者所能变革的主要领域。 10.7.简述“六西格玛管理”的实质及管理思想。
10.8.请举例分析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11.1.简述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11.2.简述用人之长原理。
11.3.简述“指标图表”个人能力分析法。 11.4.人员配备包括哪些具体原理? 12.1.简述选聘管理者的条件。
12.2.简述法约尔的管理者的能力观。 12.3.简述做好管理者选聘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2.4.简述管理者考评的必要性。
12.5.简述管理者考评方法的演变过程。 13.1.简述领导工作的实质。
13.2.简述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13.3.简述领导工作的作用。
13.4.简述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内容和结论。 14.1.简述团队活动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4.2.简述团队活动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4.3.简述团队建设的技巧。
14.4.简述任务型工作的主要内容。
14.5.简述团队发起人和团队领导者的职责。 15.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三个含义。 15.2.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5.3.简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5.4.简述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15.5.列表比较五种沟通形态。 15.6.简述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15.7.简述有效沟通的要求。
15.8.简述非正式沟通的含义及类型。 16.1.简述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假设所引出的管理方式。
16.2.筒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16.3.管理者在应用强化手段改造行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4.如何使工作内容丰富化? 17.1.简述管理突破的步骤。
17.2.简述实行有效的前馈控制的前提条件。 17.3.为什么间接控制方法的假设有时不能成立? 17.4.简述直接控制的优点。 17.5.简述控制工作的要求。
18.1.简述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中常用的比率。 18.2.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18.3.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 18.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局限性。
18.5.简述管理审核与经营审核的关系。 18.6.简述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特点。 18.7.简述预算的三种基本类型。
19.1.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及其决策支持水平。
19.2.简述信息处理新技术。
19.3.系统开发成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简答题答案 1.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答: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定,并通过继续不断的观察而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管与自然科学相比,它还不够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毋庸置疑的。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有效方法或者“诀窍”。像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获得预期效果。也就是说,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法来高效地实现目标。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而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1.2 :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1.3.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a.生产力方面,b,生产关系方面。C,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1.4 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2.1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户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2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2.3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职能的过程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2.41)讲求战略2)有领导远见3)扁平的组织结构4)员工活性化5)信息在组织内分享6)有强的组织文化
2.51)领导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11)系统观点
2.61)创造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明确使命和存在的价值2)制度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指导组织活动,并引导组织长远发展3)调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改进.学习和创新4)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的忠诚,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3.1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例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企业和啤酒经销商就处于这种不确定性很低的环境中,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不确定程度随着所面临环境要素的增加而升高,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因为环境中某些要素发生动荡变化,使得环境的不确定明显升高,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就处于这种环境中,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不确定性最高,对组织管理者的挑战最大,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就面临这种最难以对付的环境。 3.2
4.1:一、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限因素原理可以表述如下: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限定因素原理时又被形象地称作“木桶原理”。二、许诺原理。 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期限应当有某些规律可循。许诺原理可以表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原理涉及计划期限问题。一般来说,经济上的考虑影响到计划期限的选择。每项计划的许诺不能太多,因为许诺(务)越多,则计划时间越长。三、灵活性原理。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太大的代价,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例如执行一个生产作计划必须严格准确,否则就会发生组装车间停工待料或在制品大量积压的象。四、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4.2
4.3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经济性
4.4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5.1 (1)环境层——社会加于组织的目标。例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2)组织层——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例如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等目标;(3)个人层——组织成员的目标。例如经济收入、工作丰富化、兴趣爱好、荣誉和成就感等。
5.2(1)目标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从组织成员个人的角度来看,目标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调动起潜在能力,尽力而为,创造出最佳成绩;个人只有达到了目标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2)要使目标对组织成员产生激励作用,一方面要符合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挑战性。目标要富于挑战性应当作为制定目标的另一条原则。 5.3(一)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二)激励作用;(三)凝聚作用;(四)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5.4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二)组织实施;(三)检查和评价。
5.5 (1)竞争对手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分析。主要分析对手的增长目标、产品结构、主要市场分布、市场地位和组织结构。(2)技术经济实力和能力的分析。主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新产品和技术储备、设备先进程度、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销售队伍的素质和经验、销售组织与售后服务网,研究与技术开发投入比例等进行分析。(3)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的收益性、周转性、经营安全性、偿付能力、折旧率以及成长性。(4)领导者和管理背景分析。主要分析竞争对手最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管理阶层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管理方式和竞争方式等。
5.6(1)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2)迅速地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5)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7)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8)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
5.7 (一)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二)没有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三)目标难以确定;(四)目标一般是短期的;(五)不灵活的危险。 6.1①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②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③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6.2(一)提出课题和任务;(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三)建立预测模;(四)确定预测方法;(五)评定预测结果;(六)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6.3一)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二)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三)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四)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五)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6.4 最优决策2.满意决策3.合理决策 7.1(1)目标统一原理;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分工协作原理;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3)管理宽度原理;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4)责权一致原理;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5)集权与分权结合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7.2技术、环境、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及战略等 7.3 1.组织职位设计 2.组织结构纵向划分 3.组织结构横行划分4.职权配制 5.组织结构的协调 6.组织结构的调整
8.1(1)专业化分工的优点: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有利于减少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使用专业设备和减少人员培训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来源和降低劳动成本等。
(2)专业化分工的缺点:工作枯燥、单调、乏味,易造成人们在生理、心理上的伤害,导致了员工的厌烦很不满情绪;工作之间的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8.2(1)按人数划分。(2)按时间划分。(3)按职能划分。(4)按产品划分。(5)按地区划分。(6)按服务对象划分。(7)按设备划分。(8)其他。
8.3(1)力求最少。组织结构是由管理层次、部门结合而成的。组织结构要求精简,部门必须力求最少,但这是以有效的实现目标为前提的。
(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组织中的部门应随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其增设或撤销应随业务工作而定,也可设立临时部门或工作组来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3)确保目标的实现。必要的职能均应确保目标的实现。
(4)指派平衡。各职能部门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免忙闲不均,工作量分摊不匀。 (5)检查部门分设。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分设,这样就避免检查人员的“偏心”,真正发挥检查部门的作用
8.4直线型组织结构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类型。
(1)特点:①组织者每一位管理者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②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③管理者在其管辖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
(2)优点: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果比较简单,责任与职权明确,做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
(3)缺点: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只能集中有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同时,部门间协调差。
8.5(1)优点:职能型组织机构的有点事具有适应管理工作分工较细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由于吸收专家参加管理,减轻了上层管理者的负担,使他们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以实现自己的职责。 (2)缺点: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由于实行多头领导,妨碍了组织的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明确划分职责与职权;各职能机构不能很好地配合,横向联系差;对环境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也差,不够灵活;强调专业化,使管理者忽略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利于培养上次管理者。
8.6(1)优点:各级直接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有直接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2)缺点: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之间互通情报少,不能集思广益的做出决策;个参谋部门和直线指挥部门之间的目标不统一,容易产生矛盾,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做出即使的反应。
8.7(1)矩阵组织的优点是灵活性、适应性强。它是按照一定任务的要求,把具有各种专长的人员调集到一起,既便于沟通意见,又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方法。同时,由于所有的成员都了解整个小组的任务和问题,因而便于把自己的工作和整个工作联系起来,集思广益,推动项目方案的实现。它还有利于把组织垂直联系与横向联系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
(2)矩阵组织也有其缺点。由于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的,所以稳定性较差。另外,由于小组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当两个意见不一致时,就会使他们的工作无所适从
8.8优点: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 缺点:上下级协调较差,同级间相互沟通困难。
9.1【1】注意发挥参谋职权的作用【2】适当限制职能职权
9.2第一步:将任务委派给接受授权的下属,并明确应当取得的成果。第二步: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下属。第三步:使下属承担起所对接受的任务、成果要求和职权的义务。
9.31.决策的重要性 2.高层对一致性的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 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 6.获得管理人才的难易程度7.手段 8.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 10.外界环境的影响
9.4【1】营造促进活性化的文化【2】组织职位的成功设计也是实现活性化的重要途径【3】选拨适合活性化文化的员工【4】对员工进行不懈的培训和教育【5】建立促进活性化的考核评价制度 9.5;【1】权限与范围【2】规模的确定【3】选择委员【4】议题的选择【5】主席的选择【6】决议案的审核
9.61.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 2.要有放手的态度 3.要允许别人犯错误 4.要善于信任下级5.要善于适度控制
10.1组织是存在于一定环境的生命体。任何组织都有其追求的目标,组织是在不断协调外部环境于内部条件过程中来实现目标的,组织的内部条件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而组织的内部条件本身也是在步断的发展和变化。再追逐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中,当组织的内部条件于外部环境出现不和谐时,就产生变革需要。
10.21.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望 2.沟通变革的目的性和重要性3.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 4.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5.沟通即将变革和不会变革的部分 6.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7.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以及适当的结果8.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映 9.灵活、耐心和支持
10.3【1】一种比较容易使人们注目的情况是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一般具有比较外向的个性,他们的超凡魅力说来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2】有一些领导者能够持之以恒地关注问题的重点,并善于以计划得当的方法来处理【3】要使变革顺利进行并取的成功,变革的推动者就必须充满自信,并具有强烈的个人动力,但同时还必须由足够的谦逊来听取人们忧虑和反对,【4】高层管理者必须清楚自己的使命之所在,人们必须与中低层有所区别,必须认识到“事必躬亲”的并非美德。 10.4【1】确定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2】确定你的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3】为了向顾客提供使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你需要什么。【4】明确你的过程【5】纠正过程中的错误,杜绝无用功。【6】对过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确保改进的持续进行。
10.5第一阶段;解冻阶段。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态度,认识变革的重要性,接受变革;二阶段变革阶段,即实施变革阶段;三阶段;重新冻结阶段,以使变革的成果得以保持。
10.6管理者所能变革的主要领域或对象不外乎三种选择:结构,技术和人员。结构变革包括对组织的的职权关系,协作机制。集权程度,职位设计,管理跨度等因素得当改变,对技术的变革包括对工作的流程,方法,设备,设施的改变,人员变革则是对员工作态度,期望,任职,和行为的改变。
10.7【1】是对过程的持续改进,是一种持续改进的方法论【2】管理思想;体现了只有能够衡量,才可以实施改进的思想,管理意味着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去实现目标的活动或过程。没有测量,就不能认识事物,就谈不上认识事物,就谈不上确定目标。
10.8组织变革是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组织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生命体。任何组织都有其追求的目标,组织是在不断协调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条件的过程中来实现其目标的。组织的内部条件本身也是再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在追逐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中,当组织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和谐时,就产生了变革的需要。
11.1是指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11.2【1】是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
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收益【2】这一原理要求组织在进行人员配备时,必须根据职务的明确要求,寻找最适合的人选。即寻找相对于某个特定职务来看候选人的长处适合于这个职务的特点,而不是那些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人。为此,在选拔,培训管理者时,都要将重点放在发挥其长处上;同时在考评时,应对其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做到知人善任。
11.3指标图表个人能力分析法是由爱德华。海尔提出的,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价管理者职位的分值定级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所要求的技术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负责或职责的大小或范围三方面对各种职务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与个人能力测验比分进行比较的依据。
11.4 1.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2.责权利一致原理 3.公平竞争原理4.用人之长原理 5.不断培养原理
12.1【1】总的来说,管理者应德才兼备,符合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四化要求。【2】具体说来,就是要看候选人是否具有管理愿望和管理能力,同时参加背景情况,即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管理愿望指人们希望从事管理的主观要求,选拔的管理者应具有强烈的管理愿望,远大的抱负,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其管理应建立在环境的细致分析,对管理工作性质的透切理解和对自己能力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完成管理活动的本领。在选拔管理者时,可以从管理者在工作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表现出来的综合管理能力来评价。
12.2【1】身体健康,体力旺盛,敏捷【2】智力【3】道德,有毅力,坚强,勇于负责任,有首创精神,忠诚,有自知之明,自觉【4】一般文化【5】专业知识【6】经验,从业务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就是人们自己从行动中吸取的教训的记忆。
12.3【1】选聘的条件要适当【2】主持选聘的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具有伯乐式的慧眼【3】注意候选人的潜在能力【4】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5】敢于启用年轻人。
12.4 1.通过考评可以了解管理者的工作质量2.考评是选拔和培训管理者的需要3.考评是完善组织工作和调整管理者职位的需要4.考评是奖励的合理依据
12.5传统的个人品质考评2.对管理者绩效的考评3.按管理者的标准进行考评
13.1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和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13.2领导是为组织的活动指出方向、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行为;管理则是为组织的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动的行为。 13.3(1)有效,协调地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13.4(1)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仅是由于他们的个性,而且还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领导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有影响的三个基本方面是:1. 职位权力2.任务结构3上下级关系(2)结论。菲德勒认为,按照三维结构模式,根据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三种因素的情况,领导者所4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分为八种类型。其中,三个条件齐备的是领导最有利的环境;三者都是缺的是最不利的环境。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应该与环境类型相适应,才能获得有效的领导。
15.1沟通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效果的过程,根据这一概念,沟通包含以下三个含义:(1)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其中“双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2)沟通是一个过程(3)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 15.2(1)沟通主体,即信息的发出者或来源(2)编码指主体采取某种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内容(3)媒体或称沟通渠道(4)沟通的客体即信息的接受者(5)译码指客体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出的解释,理解(6)做出反应也即体现出沟通效果(7)反馈
15.3(1)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还包括非语言的沟通(2)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3)心理因素有着忠言意义(4)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15.4(1)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重要的消息和文件的传达,组织的决策等,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2)缺点: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所以很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此外也存在着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15.5 15.6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非正式沟通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缺点是: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容易失真,而且,它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15.7(1)表达清除(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4)清除下级人员的顾虑(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15.8集群,密语,随机,单线连锁
16.11)基于“经济人”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仇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其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每家请各种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眼里惩罚,即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2)由社会人得出的管理方式是,强调了注意工作目标的完成外,更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需求,不应只注意指挥,监督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应只注意对个人的奖励,应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16.2可分为三大类:激励内容理论,主要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激励需求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和波特——劳勒模式。激励需求理论主要包括激励强化理论和归因论
16.3(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2)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3)要使奖酬成为真正的强化因素(4)要多用不定期奖励(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6)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16.4(1)在决定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速度等方面给职工以更大的自由,或让他们自行决定接受或拒绝某些资料或材料(2)鼓励下属参与管理和鼓励人们直接的相互交往(3)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个人的责任感(4)采取措施以确保人们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或部门所做出的贡献(5)把工作完成情况反馈给人们,而且最好是在他们的基层主管得到这种反馈以前(6)在分析和改变工作环境的无知条件方面,让职工也参加,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17.11.论证的必要性。这一般是由中层管理者来进行的。2.组织落实。3.进行“诊断”。4.治疗过程。5.克服阻力。6.在新的水平上控制。
17.21必须对计划和控制系统做出透彻的,仔细的分析,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建立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3要注意保持该模式的动态性,也就是说,应当经常检查模式以了解所确定的输入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否仍然反映实际情况。4必须定期地收集输入变量的数据,并把它们输入控制系统。5必须定期地估计实际输入的数据与计划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并评价其对预期最终成果的影响。6必须有措施保证。.
17.3 1有许多管理工作中的成绩是很难计量的。2责任感的高低也是难衡量的。3有时管理者可能会不愿花费时间和费用去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偏差的事实真相,这往往阻碍对违反标准的原因进行调查。4有许多偏离计划的误差不能预先估计到或及早发现,而往往是发现太迟以至于难以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5有时虽能发现偏差并找到产生的原因,但却没有人愿意采取纠正措施,大家相互推卸责任,或者是即使把责任固定下来,当事的主管人却固执己见,不愿纠正错误。
17.4 1在对个人委派任务时能有较大的准确性;同时,为使管理者合格,对他们经常进行评价,必定会揭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并为消除这些缺点而进行专门培训提供依据。2可以加速采取纠正措施并使其更加有效。3由于提高了管理者的素质,减少了偏差的发生,也就有可能减轻间接控制造成的负担,节约经费开支。4直接控制的心理效果也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7.5 1.控制系统应符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6.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18.1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中常用的比率可以分为两类,即财务比例和经营比率。
1财务比率。常用的财务分析比率有以下几种: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2经营比率。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市场占有率;相对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比率。 18.2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地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特别适当某道工序的完成进度拖期时,能给分析出它对全局的影响,便于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
施。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18.31促使管理者去进行计划工作。2促使管理者将计划的拟定工作交给下级去做。3促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关键问题上。4从某种意义上说,PERT是一种前馈控制。5是具有分网络的整个网络系统有可能在恰当的时机针对组织结构中恰当职位和管理层次提出报告和为采取行动施加压力。
18.41很难对具体的作业时间估计得很准确。2当网络很复杂时,一旦某项关键工作完工拖期,重新调整网络计划和寻找关键线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3计划评审技术绝不是灵丹妙药,虽然它推动了计划工作,但它本身并不是计划工作。虽然它建立了一种重视和正确利用控制原则的环境,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进行控制。:
18.51管理审核是指系统地评价鉴定全部管理工资绩效的一种控制方法。经营审核一般是指系统地评价鉴定经营活动上作质量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同管理与经营一样,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管理审核侧重于管理职能方面的审核,其中包括对于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的评价。经营审核侧重于管理决策方面的审核,其中包括对组织中关于计划,工程技术,生产,营销,人事,会计,以及财务方面长期性决策质量的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审核的内容与范围,有相当程度的重合与交叉,因此也就很难作严格的区分,视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按照执行审核工作的人的不同,两种不同的审核都有外部与内部审核之分。外部审核是指有组织以外的专门机构或专家对本组织的经营与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内部审核是由组织内在上层主管人员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的审核。
18.6它将企业的绩效状况综合地反映在一份单一的文档上,使得管理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和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2本身十分简捷,它与企业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可以进一步查询细节。3平衡计分卡中的绩效指标来自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是一种系统的,演绎性的努力,出发点是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关键手段,而不是企业现有的绩效指标 18.7 1.运营预算: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2.投资预算: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3.财务预算: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19.1 1.事务/数据处理系统(TPS) 2.管理信息系统(MIS)
3.决策支持系统(DSS) 4.高级经理支持系统(ESS)
5.专家系统(ES)和智能经理支持系统(ISS)
19.2 1.数据仓储 2.数据挖掘 3.神经网络系统
19.3.系统开发成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答:(1)确立全面的、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2)全员参与、管理者支持;(3)作好基础工作,特剐是数据准备工作;(4)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5)扩展应用领域,实现综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