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笔记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2 8:44: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5.5

自我传播(the self and message)

自我对讯息的理解以及他人对我的讯息的理解 自我传播并非简单的自言自语,自我的观念和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话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自我观念从而也就是一种基于传播交流过程发展出来的社会性观念,相应的自我传播也就是围绕着自我所展开的社会性传播过程,内容涉及到自我对讯息的理解以及他人对我的讯息的理解(如身份证:籍贯、性别 等)

一、意义协调管理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寻求解释人们在交流对话中是如何协同创造意义并且如何建立相关规则的 1、 相关假设

人们生活在传播交流中(隔离后大部分人无法承受)

人们协同创造社会现实(长城的建造,孔子的72弟子3000弟子,各种革命,重大企划:上月球)

信息的交互关系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意义 2、 组织v.意义的等级关系

(1) 内容(content)→原始数据:今天晚上去吃饭

(2) 语言行动(speech act)→相关行为:我拉着你去吃饭

(3) 情节(episodes)→可以加以定义的有开头发展结尾的一系列行为:我跟你

说,把你拽到饭店,点菜,吃,喝酒,睡到不省人事……

(4) 关系(relationship)→整个过程中体现的人际关系:你被我牵着团团转 (5) 生活剧本(life script)→各种关系的集合:我和你交往的历史全过程 (6) 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s)→一个地方的人类交往模式:上帝发疯了 3、 意义协调

在人们的日常互动交流中,尝试从对话的讯息中造就共同认可的意义,取得共识。(协调性高,一拍即合)

同时人际差异也就会导致实现协调和达成共识的困难。 4、 规则:提供交流的共同符号框架(大家更易达成共识)

本质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关系到在给定语境中应当如何诠释理解行为的意义→我爱你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效果、第一次见面女生说我手机不见了要男生打电话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在个人行为和情节基础上,通过交流确定接下来应当采取的行为。

二、认知失谐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谐: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其从前的认知或者遇到与自身观念不相符观念的时候所感到的不适和困扰→大学就解放了、工作赚了钱就自由了、网友见面 这种现象是来自于认知上失去一致性和均衡性的结果→打击 1、 基本假设

人们追求信念、态度和行为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反之失谐 失谐是由心理上的不连贯和不一致所导致 失谐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状态

失谐会激发和促使人们去重建一致性并努力减小失谐度 2、 失谐级数理论

三个影响因素:

(1) 话题的重要性:整容失败、投资失败→越重要影响越大 (2) 失谐比率(有不一致性的情况和有一致性的情况的比率) (3) 可用来为不一致进行辩护的理由

相应的就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减小和控制失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