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3:44: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的第5课。本课活动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喷泉”,经过评价与改进后尝试让“小喷泉”喷得更高。

本课共由5个环节组成。环节1“任务”,思考小喷泉的工作原理,提出制作小喷泉的任务。环节2“设计”是让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制作小喷泉的方案。环节3“制作”是学生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环节4“测试”中让学生测试小喷泉的使用效果。环节5“评价与改进”是对经过测试的小喷泉进行评价,根据测试结果改进小喷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20、21课有关于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热胀冷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通过观察“小喷泉”的使用而找到其中的科学原理就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现象。三年级的学生十分喜欢动手操作,尤其是想这一类的小制作,能制作一个能喷出水的“小喷泉”,他们的主动性会更加高。由于学生不知道气体热胀冷缩的效果比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要好,他们不知道在这个小制作中只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因此他们可能会在设计中不会特别考虑容器中水量的多少才合适。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还是较差,本制作需要经过多次测试,期间可能会多次使用热水,对热水的使用可能还是会不那么注意。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设计与制作的任务,激发对如何制作一个“小喷泉”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设计、讨论、交流、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等环节,学生能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制作出一个“小喷泉”。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设计与制作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任务、设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的环节,自制出一个“小喷泉”。

四、教学目标

1.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喷泉。

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3.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4.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调整。

5.在观察或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草图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小喷泉”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定方案。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大塑料瓶、小塑料瓶、小玻璃瓶、粗细不同的塑料管、橡皮泥、水槽、热水。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实验室里,两个小朋友正在利用实验器材做小喷泉的实验。 问题:能利用其它材料制作“小喷泉”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设计和自制一个“小喷泉”。 (二)活动探究

1.环节1:任务

提出: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做小制作。 交流:可以做什么小制作。

任务: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喷泉”。

2.环节2:设计

问题:先要进行设计,考虑哪些因素?

交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何设计,如:选择什么材料、多大的瓶子做容器?选择什么粗细的材料做喷管?瓶子里的水要有多少?浇的水要有多热?……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有依据地设计进行评价。 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内完成设计方案。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构思制定设计方案。 汇报:不同小组的设计方案。

3.环节3:制作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 4.环节4:测试

要求:用热水对制作好的“小喷泉”进行效果的测试,仔细观察测试结果。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

汇报:不同小组轮流进行测试的展示。 5.环节5:评价与改进

提出:利用学生活动手册的评价表,从多方面对“小喷泉”进行评价。 交流:对“小喷泉”进行评价。

要求:根据评价,发现问题,继续反复测试、评价和改进,让“小喷泉”喷得更高。

活动:分组对“小喷泉”的装置进行继续改进 。

八、板书设计

第22课 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

任务 设计 制作 测试评价与改进 成品 制作“小喷泉” 考虑因素 发现问题后改进

设计方案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一课,本课安排了“摆棋子”和“和固体有什么特征”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活动一是通过摆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一些固体,如:铅笔、橡皮、杯子等物体通过用尺测量、用手掂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固体是有一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固体,固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会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固体。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棋子”和“固体有什么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固体是怎样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三、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军棋的棋盒和棋子的形状,让其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把棋子全部放入棋盒中。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2.指导学生用手和不同的工具。通过掂量、测量、称量等方式认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课件、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军棋一盒、铅笔长短各一支,橡皮一块、塑料杯一只,塑料、积木、石头、泡沫块、塑料尺和软尺各一把,简易天平一台。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 问题:这是什么?谁会玩军棋?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摆棋子

问题:请你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是怎的?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吗?

交流:学生观察棋盒和棋子的形状,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归纳板书。 讨论:怎样把长方体且大小一样的棋子用不同的摆法全部放入长方体的棋盒里呢?

任务:把棋子摆放入棋盒中。

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把棋子放入棋盒中。

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把桌面上的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至少一种棋子的摆法。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1中。

交流:各小组展示并阐述自己摆棋子的方法。

小结:棋子盒棋盒都是有一定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是长方体的,所以摆放时要注意观察它们摆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