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7:56: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绝热 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A出发,分别经历等压、等温、绝热三种过程由体积V1膨胀到V2.在上述三种过程中, 过程对外做功最多, 过程对外做功最少, 过程内能增加, 过程内能减少, 过程吸热最多. 4.如图1所示,1mol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A(p1,V1)开始沿如图直线变到末态B(p2,V2)时,对外界做功为 ,其内能的改变量为 ,从外界吸收热量为 . 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是等价的,表明在自然界中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开尔文表述指出了 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克劳修斯表述指出了 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是 ,它说明了 过程是过程是不可逆的.
7.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是 ,其数学表达式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 ,其数学表达式为 .
8.卡诺循环由两个 过程和两个 过程组成。其工作物质是 ,工作物质经过一个循环其 不变,其循环效率可用热源温度表示为 .
9.如图2所示,理想气体从状态A出发经ABCDA循环过程,回到初态A点,则循环过程中气体净吸的热量为Q= .
10.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作如图3所示的循环,试填入下表内各空格应有的数值:
过程 AB(等温) BC(等压) CA(等体) ABCA 3
p 图1 B(p2,V2) A(p1,V1) 0 不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是 ,它说明了 V 图2 A B p/atm 40 20 D C 0 p 4 图3 12 V/L Q/J 100 W/J -42 ?E/J ? / / / A -84 3C B 0 V 11.1cm的100℃的纯水,在1.00atm下加热,变成1671 cm的同温度的水蒸气,则内能增量为 ,熵增量为 。(水的汽化热为2.263106Jkg-1)
12.如图4,a是一块冰,b为容器内的气体,整个容器被绝热材料严密包裹。经一段时间后,a融化,此时a的熵 ,b的熵 ,整个系统的熵 。(只填增加,减少,不变)
13.在P-V图中系统沿等温线变化,其内能的增量为 ,而沿绝热线,则系统熵的增量为 。 14.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的内能是 量,它是 的单值函数。状态量,温度 ___,气体吸收热量为 。 二、选择题
1.一卡诺热机工作于高低温热源之间,高温热源温度为800K,热机效率为40%,则低温热源的温度为( )
A. 484K; B. 480K; C. 961K; D. 589K.
2.1mol的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温度从0℃上升至100℃,其?E为:( )
A.2493J B. 2078J C. 1247J D. 125J
3.在孤立系统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其熵将( ).
A.减少 ; B. 不变 ; C. 增加 ; D. 上述均不对.
4.关于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有以下几种说法:(1)可逆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2)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对不可逆过程,一定找不到另—过程使系统和外界同时复原; (4)非准静态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1)(2)(3); B.(2)(3)(4); C.(1)(3)(4); D.(1)(2)(3)(4)
5.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后,它的温度升高了。则根据热力学定律可以断定( ).
11
图4
15.已知1mol的某种理想气体(其分子可视为刚性分子),在等压过程中温度上升1K,内能增加了20.78J,则气体对外做功为____
A.该理想气体系统在此过程中吸了热; B.在此过程中外界对该理想气体作了正功;
C.该理想气体的内能增加了; D.在此过程中理想气体既从外界吸了热,又对外作了正功。 6.下列结论哪个是正确的:( )
(A)等温过程,系统与外界不交换能量 (B)绝热过程,系统内能保持不变
(C)若一过程的始末状态在同一等温线上,则此过程的内能增量一定为零 (D)热力学第一定律只适用于理性气体
7.“理想气体和单一热源接触作等温膨胀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作功”.对此说法,有以下几种评论,正确的是( ).
A.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B.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C.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D.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8.对于室温下的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的情况下,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Q等于( )
(A)1/3 (B)1/4 (C)2/5 (D)2/7 9.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
(A)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B)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C)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D)任何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10.如图5所示,理想气体在由状态Ⅰ经Ⅱ到状态Ⅲ的过程中,应是( )
(A)气体从外界净吸热,内能增加 (B)气体从外界净吸热,内能减少 (C)气体向外界净放热,内能增加 (D)气体向外界净放热,内能减少
11.卡诺热机的循环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从图6中abcda增大为ab’c’da,那么循环abcda与ab’c’da所做的净功和热机效率的变化情况是( )
(A)净功增大,效率提高 (B)净功增大,效率降低 (C)净功和效率都不变 (D)净功增大,效率不变
三、计算题
1.压强为1.013310Pa体积为0.0082m的氮气,从初始温度300K加热至400K,如加热时,(1)体积不变;(2)压强不变,则各需热量多少?为什么?
2.n摩尔单原子理想气体,从100℃等压地升到200℃时吸收了12465 J的热量,求:(1)气体内能的增量;(2)气体对外做的功.(R =8.31J2mol2K)
3.如图所示,使1 mol氧气作ABCA循环,求:(1) 循环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Q1;(2)所做的净功W;(3)循环的效率。
4.温度为27C,压强为1atm(1atm=1.013310Pa),质量为2.8310Kg的氮气,先经过等压加热,使体积膨胀1倍,再在等容条件下加热,使压强增加一倍,最后经过一等温膨胀,使压强回到1atm,
试求:(1)以P-V图表示各过程;(2)求等压、等容和等温三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内能的增量以及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
5. 一卡诺热机的低温源温度为7℃,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50%,问高温源的温度需提高多少?
12
O
5
-3
--1
--1
5
3
p Ⅰ 图5 绝热线 Ⅱ Ⅲ 0 p a b d V 图6 b’ c c’ TT0 题3图
6.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b到达c,(如图abc为一直线)求此过程中(1)气体对外作的功;(2)气体内能的增量;(3)气体吸收的热量(1atm=1.013310Pa).
7.如图,某一定量气体吸热800J,对外界作功500J,由状态A沿路径1变化到状态B,问气体的内能改变了多少?如果气体沿路径2从状态B回到状态A时,外界对气体作功300J,问气体放出热量多少?
8.一卡诺热机(可逆的),当高温热源的温度为127℃、低温热源温度为27℃时,其每次循环对外作净功8 000J,今维持低温热源的温度不变,提高高温热源温度,使其每次循环对外作净功10 000J,若两个卡诺循环都工作在相同的两条绝热线之间,试求:(1)第二个循环热机的效率;(2)第二个循环的高温热源的温度。
9.如右图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过程时吸热200J,则经历ACBDA过程时吸热又为多少?
10. 将400J的热量传给标准状态下的2mol氢气,
(1)若温度不变,氢的压强,体积各变为多少? (2)若压强不变,氢的体积,温度各变为多少? (3)若体积不变,氢的温度、压强各变为多少?
11.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图示的循环,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能量单位皆为焦耳J)
过程 A→B B→C C→D D→A ABCDA △E -50 做功W 50 -50 循环效率 η= 吸热量Q -150
题11图 题9图 5
p(atm)321Oa题6图 bc123V题7图
静电场
本章知识点: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电通量 高斯定律及其应用 环路定律 电势及其计算 等势面和电势梯度 本章重点:电场强度 高斯定律及其应用 环路定律 电势及其计算 一、填空题
1.对于空间任一闭合曲面,我们规定其( )法线方向为该处面元ds的方向。当电场线穿入该曲面时,其φe为( )值;当电场线穿出该曲面时,其φe为( )值。
13
题2图
2.在真空中有一高斯面S,其内、外电荷分布如右图,则高斯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 ),等式右边与( )无关。
3.在闭合高斯面内有一带电量Q的点电荷,将电荷从面内移到高斯面外后,高斯面上的电场强度( ) (填变化或不变),通过闭合高斯面的电通量为( )。
4.如图,在电荷q激发的电场中做一个球面,当q位于球面内的A点时,通过球面的电通量为( );当位于球面外的B点时,通过球面的电通量为( )。 5.对于一些电荷(电场)具( )分布的情况,运用高斯定理可以方便求解其电场强度分布。常见的对称形式有( ) 对称,( )对称,( )对称。
6.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表明静电场是( )场;静电场的环路定理这说明静电场是( )场。 7.力所做的功仅仅依赖于受力质点的始末位置,与质点经过的路径( ),这种力称为保守力。重力和静电场力是( ),摩擦力是( )。
8.电势是一个( )量,与电场强度E的关系为( )。
9.A、B为真空中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已知平面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0,两平面外侧电场强度大小都为E0/3,方向如图,则A、B两平面上的电荷面密度分别为?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10.两根相互平行的“无限长”均匀带正电直线1、2,相距为d,其电荷线密度分别为?1和?2,则场强等于零的点与直线1的相距为(___________)。
11.三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其电荷面密度都是??,则A、B、C、D四个区域的电场强度分别为:(设方向向右为正)
题4图
EA= (____________);EB= (_____________) ;EC=( ___________) ;ED= (_____________)。
AB?1?2??????E0/3E0/3E01
ad题10图
ABCD2
题11图
题9图
12.图示BCD是以O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半圆弧,在A点有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O点有一电量为-q 的点电荷,线段BA?R,现将一单位正电荷从B点沿半圆弧轨道BCD移到D点,则电场力所作的功为(___________)。
SC-qORD
q1q4q2q3
A
B题12图
题13图
13.点电荷 q1、q2、q3和q4在真空中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S为闭合曲面,则通过该闭合曲面的电通量E?dS? (___________) ,
S?式中的E是点电荷 ( ) 在闭合曲线上任一点的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
*14.电介质分为( )和( )两类。无极分子电介质在外电场中出现( )极化,有极分子电介质在外电场中出现( )极化。 二、选择题
1.如右图有一电场强度为E的均匀电场,E的方向与Ox轴正方向相平行,则穿过右图中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
A.πRE; B. πRE /2; C. 2πRE; D. 0.
2.真空中,两个彼此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分别带电+σ和-σ,则平面间场强大小为:( )
A.σ/2ε0 ; B.σ/ε0 ; C.2σ/ε0 ; D.4σ/ε0. 3.静电场为:( )
14
题1图
2
2
2
A.有源有旋场; B.有源无旋场; C.无源无旋场; D.无源有旋场. 4.空间中一高斯面上的场强由: ( )
A.高斯面内的电荷决定; B.由空间电荷共同决定; C.高斯面外的电荷决定; D.无法确定 5.真空中,一点电荷q位于一立方体中心,通过立方体每个表面的电通量为:( )
A.q16?0; B. q8?0 ; C. q4?0 D. q6?0.
6.下面列出的真空中静电场的场强公式,其中正确的为: ( )
A.点电荷q的电场:E?q4??0r3 B.“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的电场E?r;
q4??0r3 r;
C.“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电荷面密度?)的电场E???; D.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电荷面密度?)外的电场
?0?R2. E?r?0r37.在静电场中,有关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场强大的地方,电势一定高; B.场强相等的各点,电势一定相等; C.场强为零的点,电势不一定为零; D.场强为零的点,电势必定是零.
8.已知电荷分布在一个有限区域之内,则空间任意两点M、N间的电势差△U是:( )
A.由实验电荷q0决定; B.由M、N点的电场强度决定; C.由q0从M→N的路径决定; D.由积分9.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若取图中P点处为电势零点,则M点的电势为:( )
?NME?dl决定 .
qA.
4??0a+q; B.
q?q; C.; D.?q.
8??0a4??0a8??0aq2axPaaM题10图
S2OqS1题11图
10.有两个点电荷电量都是+q,相距为2a,今以左边的点电荷所在处为球心,以a为半径作一球形高斯面,在球面上取两块相等的小面积S1和S2,其位置如图所示,设通过S1和S2的电场强度通量分别为?1和?2,通过整个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S,则:( )
A.?1??2,?S?q?0; B.?1q??2,?S?2q; C.?1??2,?S??0?0; D.?1??2,?S?q?0.
11.一点电荷,放在球形高斯面的中心处,下列哪一种情况,通过高斯面的电通量发生变化: ( )
A.将另一点电荷放在高斯面内; B.将球心处的点电荷移开,但仍放在高斯面内; C.将另一点电荷放进高斯面外; D.将高斯面半径缩小。 12.高斯定理
?E?dS???dV/?SV0: ( )
A.适用于任何静电场; B.只适用于真空中的静电场; C.只适用于具有球对称性、轴对称性和平面对称性的静电场;
D.只适用于虽然不具有(C)中所述的对称性、但可以找到合适的高斯面的静电场。 13.在已知静电场分布的条件下,任意两点P1和P2之间的电势差决定于: ( )
A.P1和P2两点的位置; B.P1和P2两点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C.试验电荷所带电荷的正负; D.试验电荷的电荷量。 14.两个同心均匀带电球面,半径分别为Ra和Rb(Ra A.1?Qa?Qb; B.1?Qa?Qb; C.1?(Qa?Qb); D.1?Qa . 4??0r2r24??04??0r2r24??0r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