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2016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7 20:3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3分)要点:(1)大型批发市场属于经济活动设施。(2)北京是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3)大型批发市场迁出北京符合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4.(3分)B 5.(3分)A 6.(3分)D 7.(3分)C 8.(6分)(1)明确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首都核心功能发展目标

(2)外迁非基本活动功能(如大型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箱包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一些大型企业如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等) (3)控制北京市人口增长

(4)提高科技水平(如生态科技、水利科技等),保护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5)改造交通设施或设备,加大交通基础建设,提高交通运载能力 (6)建设卫星城、建污水处理厂、环保发电站、环保供热站等…… 9.①(1分)B ②(1分)C

10.(2分)C(C项两句中的“犹”均是副词,“还、仍然”。A项第一句中的“焉”,代词,指“财物”;第二句中的“焉”,兼词,“从这里”。B项第一句中的“若”,连词,“如果”;第二句中的“若”,代词,“你”。D项第一句中的“之”,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动词,“到”。)

11.(3分)A(大概不是善于文辞修饰的人所能理解的。)

12.(4分)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13.(3分)安分自守 忠厚本分 寡愿少取 恭敬谦逊 勤俭持家 自食其力

14.①(4分)孝是什么?所谓“孝”就是友爱兄弟,并推及孝道至国家治理,这也是治理国家,为何不是治理国家呢?

②(5分)孝的内容:孔子认为孝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孝的精髓是合乎礼,以礼奉养老人,以礼安葬老人和祭祀老人;孝是不让父母为子女担忧,这是孝的最起码要求;孝是对父母恭敬,孝应该以恭敬为本;不仅要从表面上顺从父母的意愿,还要发自内心的;孝是友爱兄弟,有了孝道,还要推及到对国家的治理,以孝治国。

翻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小时候听民间传诵这句话,就已经知道它的旨趣;后来外出游学,所到的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互相教诲告戒的。现在葛自得先生从这句话中取了“留耕”二字来为自己的居室命名,大概是因为这句话的言辞虽然质朴但是劝勉告戒的用意深刻,大概不是善于文辞修饰的人所能理解的。

人们穿的、吃的、住的、玩的一切需求,只要够一个人使用就足够了,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有限。但是人们考虑家庭需要,没有不留下多余财物,人们牵挂子孙后代的生活,不能

不给他们留下产业的。(这一段的基本意思是:考虑到家庭和子孙后代,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到不积蓄财物。“莫之赢”、“莫之业”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于是)士农工商各个行当,朝朝暮暮谋求追逐,全都竞争尽力,全都认为自己追求的合情合理,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不会满足,是因为人们留下财物的目的不仅仅是自己本身的缘故。唉!像这样的话,(人们的欲望)实在是不能控制了。虽然这样,如果那些留下的财物一定是和内心修养(如良心、忠厚等)同时俱备,只要良心不沦丧,谋求追逐的方法没有错误,即使留下阡陌连接的田地,堆积如山的粮食,装到小小的心里,也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否则的话,财物虽然留下来可是内心修养(如良心、忠厚等)却没有,那么把财物留在家里,家里不能承受;财物传给子孙,子孙不能守护,甚至出现遭受刑狱、杀戮等灾祸和羞辱,遭受水灾、火灾、被偷、被抢,不久就全都丧失的情况,都是因为内心修养(如良心、忠厚等)没有啊!所以增加财物不如少量占取,多贪多得不如减少欲望;有收获不如不去争抢。这样,即使财物没有留下,好的品性(如良心、忠厚等)却可以代代相传。哪里只是田野乡下这样,难道士人君子不是这样吗?

葛先生的宅院只有几亩大小,没有高墙大屋这样的建筑,房前屋后的桑麻果树也是有数的。有两个孩子,品行可以称得是文质彬彬。行为谦恭,不合礼的事情不做。吃穿朴素,自得其乐。这样以后,知道内心修养(如良心、忠厚等)其实才是无穷的,他留传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传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至于说到“留耕堂”,是留给子孙所用的东西,还是身外之物啊!

15.(3分)D(尾联只有抒情,没有说明理,诗人在欣赏完华山美景之后,欲到华山绝顶寻求仙道,并非“决定”。)

16.(3分)B(选B项,3分;选C项,1分;选A、D项,不得分) 17.(4分)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写对一句给1分,每句中只要有一处错误,该句便不能得分)

18.(6分)《望岳》:这首诗写出了华山的崇高险峻和尊严;诗人极想攀登华山,但华山险峻难登;诗人政治上失意,只能寄情山水,欲到华山绝顶求仙问道,以排遣内心苦闷,抒发出心灵深处的深沉感慨。诗歌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早年的《望岳》该诗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和昂扬精神,气势磅礴,境界阔大。(学生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斟情可分)

19.①(2分)D(栎lì)

②(2分)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20.(3分)C (后世用“桑梓”代指“家乡”或“故乡”。)

21.(3分)D(A项,文章开头交代树的人文历史,并不能说明这是作者喜爱树的原因;B项,文中没有现实乡村正在慢慢消失的描写和思考;C项,文中没有古今对比。) 22.(4分)“苍凉”的本义是凄凉。作者用“苍凉”形象写出“树”的悠久历史,作为家园的象征经历了时代岁月的沧桑变化。同时,作者用“苍凉”写出“树”承载和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和故园乡愁,在历史变迁中遭受摧折,劫数未尽,作者借“树”反思社会的现状。(学生作答,意思对,既可斟情给分)

23.(4分)作者从我家院子里的树写起,然后写到记忆中的乡村,再升华写树木是有灵魂的。最后写村庄的现状,引人思考。

24.(6分)示例一:作者这样的引用是可以的。因为作者由自家院里枣树,联想到鲁迅的散文《秋夜》里的枣树,由秋天里枣树只剩枝干和枣刺的特点,联想到鲁迅愤世嫉俗的创作精神,为更好地表现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作者选择《秋夜》中与表现鲁迅精神一致的文字,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示例二:作者这样的引用不太好。因为“引用”应该要援引整个意思,即要忠于原文,不随意改变,拆解文意,不能断章取义。作者写“枣树看到面如重枣的先生”,描写得不够准确。作者摘取枣刺部分写鲁迅的创作精神也较片面,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热情、温暖的一面,不全是冰冷的批判,像鲁迅对阿长、对藤野先生等的回忆。(学生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斟情可分) 25.略(10分) 26.略(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