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4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名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XXX 课时 1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3页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米3、1厘米3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及名数换算。 (一)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帮课标分析 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概念多,且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实验、操作等活动素材,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形状及动手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展开图,加深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通过“乌鸦喝水”实验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通过观察1厘米3、1分米3体积单位的大小,用3根长m 1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感受1米3有多大,再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相当于上述这些体积单位等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及相关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体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含义,建立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同时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要探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掌握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又是为了解决更多、更灵活的生活实际问题。这之间,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环节等都环环相扣,练习与解决问题相互融合。 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几何直观图,并介绍长方体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面”采用直观认识的方式,“棱”与“顶点”则分别结合图采用文字描述进行定义:棱是面和面相交的线段,顶点是指棱和棱的交点。 2.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材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物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利用表格从面、棱长、顶点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的特征,最后完整、规范地概括出长方体的概念: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并指出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进一步概括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12条棱一般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一教材分析 般情况下长度不相等,由此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做一做”让学生用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第(3)题通过对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后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做准备。第(4)题是增加题: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和前面学习的观察物体相呼应,从一个方向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让学生用教材后的附页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 4.例3:认识正方体特征。教材编排同长方体认识,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并将自己的发现从面、棱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填入表格,最后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接下来,把原实验教材中“做一做”提前到新授课内容:让学生用本书附页提供的图样制作正方体模型,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表面积做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
方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并揭示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最后用集合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做一做:把原实验教材练习五第8题提前到做一做,第(1)题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特征;第(2)题为体积的学习积累相应的经验,体会出搭成的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宽、高有关;与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第(3)个问题: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为了加深对长、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推理、总结、归纳等认识长方体、教学目标 目标 正方体特征的过程,进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归纳长方体、正方价值观目标 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教学策略与 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说明 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