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有效沟通,以执行力保竞争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7:36: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科学决策,有效沟通,以执行力保竞争力

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决策、方案转化为规模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企业缺乏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弱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发展最大的顽疾之一,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和整体效率效益滑坡,甚至威胁到一些企业的生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施工企业走向多元化、集团化和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施工企业应在执行力建设上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施工企业执行力之痛

战略规划难以为继。美国(财富)杂志研究显示,大约有70名的企业失败并非缘自低劣的企业战略,而是因为所制定的战略没有被有效地执行,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战略只有不足10%得到有效执行。许多施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均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核心,但是执行过程中却失之偏颇,不乏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企业,绩效考核只涉及体现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产值指标,忽略了体现发展质量和肌体健康的指标。有些企业高度偏重合同额、营业额、利润总额等指标,承揽项目急功近利,忽略项目价格、业主资信状况等因素;施工过程盲目追求工期进度,忽略了资源投入、成本控制、资金回收、安全质量等因素;企业核算时看重账面利润,忽略了现金流、净利润、负债率、管理费等指标。

依法合规经营形势严峻。工作经不起检查!企业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一方面,许多

企业不能有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工作纪律,项目投标、质量、安全、财务和审计等工作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企业管理呈现出项目大型化与综合化、工艺复杂化、产业链拉长等新趋势,执行不到位与国家监管严格的矛盾加剧,导致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安全质量事故不断,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和效益。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对项目管控不力,项目施工过程成绩斐然,项目收尾时却问题不断。有些企业项目层分权过大,个别管理人员党性原则不强,办事不按规矩、不守制度,造成分包、租赁、采购、资金收支等方面不规范、随意性大,选择采购商、分包商不进行招投标,结算、付款审核把关不严,项目过程审计、终结审计流于形式,导致施工项目失控、出现亏损、不能按合同履约,影响了施工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资源浪费现象明显。执行不力造成的各种浪费中,人力资源是最大的浪费,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对少数人的过度依赖,长此以往企业成本上升、效率低下,甚至人心焕散,凝聚力、战斗力减弱。随着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管理层次及人员增多,企业内部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经常出现障碍,影响了公司的执行效率与人际关系。高层下达的决策层层打折扣,中层对高层的战略意图理解不清,执行时目标、思路不清晰,执行有偏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在对项目层综合管控方面缺少统一标准、统一协调,降低了企业总部集中管控效率。基层反馈的问题层层被弱化,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不利于企业管理层制定各项决策和方案。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盈利能力不高、现金流不充裕,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施工设备购买等方面捉襟见肘;项目出现成本、履约、安全、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声誉和形象,同时解决各种问题浪费了高管层较多精力,制约了企业高端经营和市场开发工作:对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或问题,不能严肃处理,缺乏责任追究,导致风不正气不顺,歪风邪气泛滥;沟通协调效率低,内耗增多,降低了各个环节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以上问题涉及市场、资金、成本、技术、设备、人才等因素,势必制约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执行力差追根溯源

决策不当堵塞执行源头。当抱怨下属执行不力的时候,施工企业管理者应该首先问自己以下问题:决策本身是否正确?决策是否超出法人治理结构赋予的权力边界?即使决策正确,对执行到什么程度是否有明确界定?很多决策未经深思熟虑和现场调研便草率发文件下通知,待发现问题后再下发新的文件,如此折腾,企业公信力何在?部分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多头管理,基层单位莫衷一是,究竟谁是谁非?

考核激励形同虚设。“员工不会做上级希望的工作,员工只会做上级检查的工作。”很多施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往往都是有部署、没检查,即使有检查也是走马观花式地看看现场、查查资料、听听报告,即使检查出结果来了,也未必真的能和执行人的绩效挂钩。在这种大环境浸染下,企业与项目部签订的责任书往往只有产值、利润和安全环保指标,而对资金、分包、工资含量使用等缺乏硬性考量。执行人感觉到自身利益与这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