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21:0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在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之后,本章将研究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困境。一般来讲,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思想观念陈旧、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都是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将作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1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2+1”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等。

1.1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

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该形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具有双重的学习环境,学生拥有双重的身份,企业部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1.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按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定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所学即所用,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形式使学校专业定位和学科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合理。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1.3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

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校企合作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合作形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1.4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但是这种形式仍然存在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少,与企业沟通不够,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不

够配合等弊病。

1.5“2+1”结合式

“2+1”结合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教育教学形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1.6产学研结合式

产学研结合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形式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应用型学习,这种学习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体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使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双方互利互惠;校企联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师进行实用技术开发,提高了科研和应用研究能力,为培养高职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参与技术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定,学生实习的制度不健全,学生的安全缺乏保障;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2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合作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开发、改造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优势,形成了种种可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高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

2.1政府推动型模式

政府推动型是指由政府组织,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方面筹措资金,以设立开发基金的方式对校企合作的各主体进行投资,旨在解决国家科技、经济等重大课题的大规模合作模式。其主要支持符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风险、高投入的公益型或尖端型的科研项目。

2.2高校主建型模式

高校主建型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企业等其他各方为辅的一种模式。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则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高校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