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7:05: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甘孜州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和《中共甘孜州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州的决定》(甘委?2012?1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强州战略,坚持项目推动,产业联动,品牌驱动,加快全州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目标和打造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总体要求,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基地、雕版印制业、网络动漫创意业和民族手工艺产业6大文化产业,形成“一园三区”文化产业布局,着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产业、团结稳定的和谐产业”。
二、发展目标
(一)文化事业。到2015年,逐步建立起基本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四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群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产业。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全州文化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文化产业占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3%以上。
(三)文化人才。整合一批现有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化专业人才,引进一批紧缺优秀人才,建立文化人才资源库。到2015年,我州文化人才紧缺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三、主要任务 (一)文化事业发展。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推动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加大在建项目管理力度,强力推动文化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管理使用好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启动巴塘县文化综合大楼、丹巴县嘉绒文化博物馆建设,逐步将巴塘、丹巴分别打造成川滇藏文化教育高地和中国嘉绒文化中心。
2.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建立文化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基层文艺演出队业务指导和培训机制、优秀群众文艺节目评选和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县级文艺、演出“两支队伍”,深入持久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参加或承办川青滇藏毗邻地区康巴艺术节,办好康定国际情歌节等地方性节庆活动。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适时举办中国藏族流行歌曲大赛、中国藏文书法比赛、藏族绘画比赛、各类竞技体育比赛和多种形式的户外挑战赛。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台《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力争将我州纳入全国、全省生态文化保护区范围。增加文化保护方面的人员编制,壮大文保队伍。
完成巴塘弦子库、山歌库、藏戏库、锅庄库、综合库等歌舞数据库五个子库的词库、曲谱库、音频库、视频库和图片库的建库工作。由政府主导有偿征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丰富国有博物馆、图书馆馆藏。由政府倡导无偿自愿捐献文字资料等,建设甘孜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馆。启动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江一河民俗文化、白唇鹿三部纪录片以及《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实片拍摄工作。组织召开全国古藏文书法研讨会、藏族通俗歌曲研讨会、国际唐卡研讨会。加快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
(二)文化产业发展。
以发展文化事业为基础,注重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全面梳理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优势项目,建立甘孜州文化产业项目库。组建甘孜州文旅集团、文化演艺公司、康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建名人名家领衔的文艺专业工作室。鼓励国有文化企业或工作室参与州内外大型文化活动竞标,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1. 打造民族演艺娱乐业。依托州内丰富多彩的歌舞资源,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再度吸收、融合和创新,用时尚元素重新包装传统民族文化,大胆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歌舞作品。积极探索民族歌舞产业化道路,打造康定、海螺沟、稻城亚丁等重点旅游景区商演基地,常年开展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剧目驻场演出。
2. 发展高原影视基地。打造康定、德格、稻城3个中国高原影视拍摄基地,为国内外影视业提供具有完美景观和
民族风貌的多功能拍摄基地。选择我州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文化题材,通过招商引资或州内投资入股等多种途径,拍摄独具民族特色、观赏性强、较高商业价值的电影、电视剧或动漫作品。
3. 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产品。深入挖掘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打造雕版印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阿西土陶、新龙药泥面具、得荣旋木、河坡金属手工艺品和格萨尔彩绘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品;学习借鉴外地唐卡绘制先进技术和理念,继承和发展“噶玛噶孜”和“郎卡杰”唐卡制作工艺和技法,制作我州木刻或石刻特色唐卡艺术精品。
4.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立文化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创新文化产品打造措施,倡导文化作品创新,鼓励“老节目新包装”。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扩大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康定情歌、格萨尔、泸定桥、巴塘弦子等现有文化品牌形象,打造户外挑战赛、康巴作家群等特色文化品牌。
5. 推动文化对外交流。创建地市级政府部门之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协调机制,打破部门管理壁垒,建立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文化信息服务和管理协调机制。围绕全州文化主导产业,推动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民族工艺品以及形式多样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