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经济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2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上海毒校服事件的案例分析报告

摘 要:一直以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2013年的“毒校服事件”又引起轰动。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餐桌上,甚至连学校校服也出现了安全隐患,让人匪夷所思更为之震惊。对于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也曾出台许多条例,但是见效不大。因此,以毒校服事件为例,重新审视政府的安全管制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字:毒校服;安全生产; 管制漏洞

引言

通过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分析中国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对策。本次案例分析结合实际,运用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从表面深入到内部。

一、 案例概要

(一)“毒校服事件”走进上海学校

2013年2月,上海市质监局在对上海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产品进行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经调查,几乎都出自名叫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毒校服”分解的芳香胺染料属于芳香族氨基化合物,使人体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损害肝脏,还会致癌,对皮肤的损害和致癌作用可能会长期存在。毒性最强的是联苯胺,平均潜伏期多在20年以上。上海欧霞时装公司所生产的校服涉及20多个中学,2万多套校服已经暂停使用并送检。这样的校服质量现状让人揪心,问题校服企业为何一再上黑榜值得追问,如何确保学生穿上环保舒适的校服,无疑十分重要。

(二)曾经的黑榜企业仍存市场

据报道,上海飘欧服装厂位于川沙的一个村子里,周围环境很差,背后就是;垃圾场,而且并不是第一次被发现存在问题校服,近年来已多次出现在校服产品

抽检质量不合格企业“黑名单”上。2009年、2011年该品牌学生夏装被检出PH值超标,2012年两款学生服的使用说明不合格。据了解,上海学生服装生产厂家多数是像欧霞这样的作坊式小企业,其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不乐观。屡上黑榜的欧霞企业是如何逃脱质检部门的检测,居然还能祸害21所学校,必然存在监管漏洞和具有猫腻的采购过程。

(三)“毒校服事件”引发的后果

“毒校服“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多是家长的担忧,许多家长纷纷表示对学校的安全环境开始有所质疑。有些家长开始出谋划策,建议公开校服采购的招标信息,让供货商公开竞争的同时,也让家长和学生了解信息。如果以后学校能在合同上加上必须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才能付款。

由于“毒校服事件”的发生,浦东新区的学校,可以允许学生不穿校服上学,这些学校都是欧霞企业的购买方。

涉嫌生产问题服装的欧霞服装企业已被查处,目前处于停工状态。

图1

(三)官方回应

市教委通过其新浪官方微博(@上海教育)回应称将通过“上海教育督查短信平台”,把质监局的抽查结果告知本市各学校,以提醒各校在校服采购过程中注意选购质量合格的产品。如遇不合格产品,学校应与生产厂家进行交涉,依法维护学生的权益。

1

二、 毒校服事件的原因分析

从烂菜进校园到毒校服穿上身,为什么中国哪里都不缺这些“极具生意头脑”的黑心企业?上海欧霞服装企业多年曾被列入黑名单,却直到现在才被惩治,一直招摇过市的背后必然存在许多原因。

(一) 市场失灵,效率低下

1.校服企业生产无准入门槛或门槛较低,各地校服企业属于垄断行业。学校的校服只能从数量有限的企业购买,校服垄断,市场就缺乏竞争,企业很有可能为了谋取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

2.校服并不流入市场,检测疏忽。校服顾名思义,只存在校园之中,销售渠道单一,并不流入市场。学校校服批量购买,缺乏严格的校服采购和监管程序,对校服的质量把关存在不可避免的纰漏。

3.校服的检验不合格,学校,质监部门,都在为未能根除校服不达标问题找借口。职能分工不明确,责任推卸,安全问题存在隐匿的嫌疑,不能有效地曝光于媒体,使得校服被质量丑闻所笼罩的事实到现在才得以惩治。在我们这个动辄涉及利益链的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二)政府管制存在漏洞

1.政府机构只执行监督和准入职能,不承担具体的实验和检验功能。 2.质监部门打击有死角,检测环节存在遗漏或不严格,不能根除问题企业,使得毒校服事件死灰复燃。

3.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涉及到具体问题时不能认责。而且政府管理存在滞后效应,不能提前预警,总在问题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之后才采取相应措施,事前缺乏前瞻性的准备工作。

(二)企业缺乏责任,法律意识淡薄

不法商贩利益熏心,为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穿在学生身上的校服也成为这些人的目标,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缺德企业了。

2

(三)关于政府管制理论的内部原因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不同人员对信息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匮乏人员则处于较不利地位。两者差距过大就会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上海欧霞服装企业了解每件校服的质量合格问题,校服的材质,染料是否安全都十分清楚。而作为买方,校方只知道平均质量,只能外观得出定价。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需要政府的出面管制。所以,政府就必须要求企业披露产品的真实信息,公诸于众,让市场的其他方了解到更多信息,等于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就能很好地杜绝有害物质流入市场,甚至进入校园,转化原本的不利地位。政府发挥其带有强制性的管制,弥补市场运行中的缺陷。 2.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理论是指政府管制的需求者利益集团,往往会向政府官员支付价格,甚至支付选票资源,这一行为又会损害其他集团的利益。继而出现政府管制只是成为一个挂名,为维护利益集团的利益,实质上是各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不仅造成政府管制的资源浪费,也引起了社会的不公平。最终损害的还是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

上海服装厂并不是黑名单上的新例,曾多次登上质检黑榜,过去3年4次检测不合格。如今却同样的事一再发生。其中必然牵扯到相关的利益部门,存在官官相护的黑暗背面。利益集团可能采取游等方式干扰政府的决策,在“毒校服事件”出现的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漠视的态度。 3. 公共选择理论

与政府管制有关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以传统经纪人为的假设为基本前提,认为政府决策者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是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为目标,满足个人的政治需求,而不是从公众的利益点出发。政府管制是公共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政府官员有个人求利动机,导致管制失灵,不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为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问题还是频频发生,无疑暴露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打击有漏洞,政策也存在漏洞,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站在民众的角度,校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