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9:37: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级高二文化生活学案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编制人:孔祥艳、王燕 审核人:王善学

课前预习案

一、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本P48-51,找出下列思考题答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要点,并在课本上划出来。)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 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文化创新是 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离开了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理解?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3、归纳总结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5、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自觉投身于 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理解人民群众对 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 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二、预习检测

1、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把文化创新比作一渠清水,那么它的源头就是 A社会实践 B传统文化的积累 C创造者的灵感 D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2、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这是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A源泉 B动力 C 目的 D 标准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4、“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说明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A.文化传播 B.文化融合 C.文化继承 D.文化创新

课堂探究案

【明确目标 精准发力】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2.5 汇集实例,的反作用。 印证文化创新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是一个民族的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文化绵延不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的重要根源。 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重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难点: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问题探究 突出重点】 1

2015级高二文化生活学案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探究一: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材料一:《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为了创作《云南映象》,有\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

材料二: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根据抗战和群众需求,搜集有关抗战的民谣创作了《保卫黄河》、《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思考:

1、材料一中,作者的采风活动与他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关系?

2、材料二中,冼星海根据抗战和群众需求,创作了《保卫黄河》、《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说明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探究二: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材料一: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材料二: 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思考:结合材料一二,说说文化创新的作用。

探究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以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重点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立足于贴近生活,讲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熟悉事件和故事,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本剧的故事通过一个身处跨世纪的东北中等工业城市中的七口之家展开,全家老少三代人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中,在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有无奈、有希望、有痛苦、有温馨。 结合材料,思考: 1.文化创作的主体是谁?

2.中国文化工作者有怎样的使命和职责?

【构建网络 把握联系】(把握重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2015级高二文化生活学案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课堂练习 反馈提高】

一、基础过关题 (一)易混易错辨析

1. 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发展。

2.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 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 4.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单选

1.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动力,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 ) 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抛弃 B.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C.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D.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3、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5、 宋朝理学家朱熹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实践是文化创新 6、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 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二、能力提升题1、(2016全国新课标I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