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考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9 1:3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 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 、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 、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说文句读》 ;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这四人也并称“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他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 ,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文字,用来叙述事情的情节,周围的环境,人物的心情等,以最直接最有效也最单一性思维的方法向第二者或第三者讲述及表达作者的含意。有其实用性,亦有局限性。

图画,非直接表述,用此方法为间接表达预诉内容,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思维方向多样性,不拘一格,把思想观点完全转交由读者亲自体会思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答案不唯一

图画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艺术再现.文字画是指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辅助记事和社会交际作用的文字类型。一幅或一组图画,独立地表示整个语段,图形上不划分为单词。因此。它们只再现话语的内容,而不反映语言形式。文字画属于语段文字。

文字画和图画文字是不同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文字画没有这个特点。

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一、文字的源头——图画记事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告别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同时,它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的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到信使时代。探讨汉字的起源就是探求中国古代文明开端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毫无疑问,汉字的起源必定是首先遵循着人类文字起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体现自己独有的特点。由于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又是现今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有关它的起源,很多年来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有关汉字起源的直接证据并不多,后人只能通过一些考古发现来进行推测,不过这些推测应该说还是有一些可信度的。

有人不讲卫生,随地小便,于是就有人在不该小便的地方画上一个小乌龟,表示禁止,这虽然是以毒攻毒的恶作剧,但从这个恶作剧中也可以想象汉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从图画中得到启发,最终创造出汉字的。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图画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世界上几种古老文字,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它们字形的原始形式,都和汉字有着共

同的特点—一图画形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独立发展的一些文字,彼此不谋而合地具有着共同的原始状貌,说明人类文字起源有着共同的规律——都是脱胎于图画。不过图画毕竟是图画,它与文字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间隔着一条非常深的鸿沟。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完成从图画到文字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 ——图画文字。

当人们用结绳、刻契等实物帮助记忆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人们又创造了画画的方法。图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交流思想。例如:关于人的事就画上一个人形,关于打猎的事就画上一个鹿或者野牛什么的 。古人这种画图记事和现在有的出租汽车公司门口的匾额上画一辆小汽车,车马店门口画上一匹吃草的马一样,这些图画具有文字的作用。作为传递信息的图画,要求少花时间很快就能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画下来并且能够传递出去,所以,这样的图画十分简单,如画牛只画牛头,画羊突出羊角,画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只画个事物的大概的形象,只要对方能理解就行,因此,几乎已接近符号的形式。由于仅仅是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想要说明的事物, 传递所要传递的信息,使对方可以根据图画内容来理解所包含的意义,已近似文字所起的作用,因此,后人把这种形式的图画叫图画文字。又因它用来记录人类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后人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图画记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彩陶上就画有鱼鸟蛙鹿等图画。

传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围困在某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外号“四眼狗”的陈玉成。鲍超是除了他的姓什么字都不认识的大老粗,他在慌忙中画了一张图画叫人送给曾国藩。曾打开一看,在纸的当中画着一个圆圈儿,圆圈儿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儿外围着几只狗。曾看了大吃一惊说“鲍超叫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立刻下令派兵前去救援。这就是一个图画记事的典型事例。

又如:北美洲达科塔人曾经用图画记载了他们发生过的大事。画一个人的形状,满身斑点——记载的是1800年此地流行过天花;画一个人张嘴咳嗽——记载的是1813年流行百日咳等。

但是图画文字并不是真正的文字,它的个体图形和符号不能和语言的词语完全对应起来,但它表记录的功能——以事物的形象来记事的方法,对于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启发、诱导的作用。人们一旦把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同一定的词语稳定的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真正的文字。所以,文字产生前人类所使用的图画文字是孕育真文的母体,是文字起源的源头。

二、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就是把实物的外形轮廓勾画出来,文字象实物的形状,以形表义,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用象形方法造出来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方法简单、造出来的文字也少,但是它是后来文字的基础。在当今世界上众多文字产生以前,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产生的几种古老文字,其中三种最古老的文字——5500年前苏美尔的楔形文字,5000年前古埃及的圣书字,和3300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象形文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表意,另一个是表音。在书写方面,表意文字笔画呈平面组合为方块字,表音文字线条横向排列为字母文字。三种古老文字随着历史的演变,两河流域的楔性形文字和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都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了,只有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演变成为现代汉字并得以保存下来,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保存下来的古老的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四种情况:1、把实物的外形轮廓画出来文字象物体的形状以形表义,这是象形文字的典型情况,如“人”是人的侧面形象,“龟”是乌龟的正面形象,诸如“日”“月”“山”等。2、有时只求象物之形,所以有时不画实物的整体,只画具有特征的一部分,看的人也知道它指的是什么意义。如汉字的“牛”和“羊”,只画头就可以。虽然画的不是整个的牛和羊,但是人们一看就知道。3、有时,即使把整个实物都画出来也让人不容易明白,只有把与它所紧密联系的其他事物一起画出来,别人才容易理解,如“齿”,不仅画出牙齿的形状,还画出了和它紧密联系的嘴巴的轮廓。4、有的象形字则以抽象化的象形形式形成,如“草”中的草字头。

象形文字造字方法简单,局限性很大,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事物都不能摹画,有一些虽然能摹画却很不方便书写,但是作为文字的基础,对后来的文字有着很大的影响,为后来文字的基础。

三、图画与文字的界限

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却不等于是文字。

就表面形式看,原始文字与图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怎么算是图画怎么算是文字呢?也就是说,判断是文字和图画的界限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画得太多,写得太少,仍只能说是图画,不是象形文字”。意思就是图形复杂即画得多的就是图画,图形简单画的少的就是文字,这种方法显然不科学。事实上,原始图画中也有一些形体很简单的,而象形文字中也有一些形体很复杂的,但前者是图画,而后者却是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由音义结合而成的词构成的。象形文字尽管最初可能与图画很相似,但它的含义是通过读音来体现的,与图画相似的象形文字的形体本身虽然也具有表义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是间接的,即:它先通过形体特征使人知道它的读音,和它读音相结合的所代表的词,然后转化为语言来表达意义。图画的含义纯粹通过它的艺术形象直接而直观地表达,并不和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结合。所以图画表达意义是直接的,文字表达意义是间接的。

用文字表意似乎不如图画表义更方便,但是图画不仅画的时候很繁杂,而且不可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复杂的信息。而文字由于不必直接用形体来传达信息,因此可以大大的简化,向记号方向发展,一旦和语言相结合,就可以表达出比较复杂的信息,特别是比较抽象的信息,这是图画无法实现的。“通过读音与语言结合”是图画所无法做到的 ——这是图画与文字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是图画却不一定能读。所谓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象是图画,但实质上已经是记录语言的 符号——文字了。

文字起源于图画,但是图画却不等于文字。记事图画的特点是:整幅的图画表示一定的意思,没有固定的读音,也不能分解为字。图画越画越简单越线条化,当它能读出读音来,代表语言里的一定的词的时候,这个图画也就变为最初的文字了,从图画到文字是个飞跃,从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的界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 图画的特点为逼真,画法不一;文字线条简单,写法要求大体一致,为大家所公认。 二, 记事图画没有固定的读音,不和声音相联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与固定的读音相联系。

三, 记事图画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比如画一头野牛,是表示“获得了一头野牛”、“这里野牛”等,还是别的什么

意义?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文字表示语言中的词,意义是确定的。 图画文字孕育了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逐渐出现了初期的象形文字。 二、初步了解《说文》的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对于文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说文》收了哪些字,二是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拿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和《说文》中的小篆相对照,相同的占35%(曾宪通《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载《古文字研究》第七辑);所以把小篆作为字头也就涵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明的是所收的正字,而非指重文。据统计,《说文》重文中指明古文的有500字出头,指明籀文的有219字,远远少于许慎所能见到的古文和籀文。这说明和小篆相同的古文、籀文决不在少数。

把两处(《说文·叙》、《汉书·艺文志》)记载参照起来看,可以肯定,许慎讲的“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指的是汉初整理的《仓颉篇》(55章)及扬雄所作的《训纂篇》(34章),共14篇,89章,每章60字,正5340字。如果再加上班固所作的《续训纂篇》13章,总计102章6120字。那时六艺群书当中所能见到的文字大抵在这五六千字的范围之内。

作为供人查检的字典,《说文》收字全面、系统,不仅包括难懂的字词,而且包括常见的字词,《说文》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个,可谓集汉代文字之大成。《说文》也有一些常用字没收,甚至在《说文》的说解中出现的一些字也不见于《说文》的正文。其中有些字没收并非是由于疏忽,例如“刘、由、希、趾、铭、志”等字。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证明《说文》收字尽善尽美,而只是说明许慎的收字原则。事实上,由于许慎轻视后起的俗字,所以尽管在说解中随俗,使用这些字,但是坚持不把这些字作为正字收进《说文》。另外,由于疏忽或见闻不及,《说文》也遗漏了一些字。

《说文》的重文即异体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秦刻石、或体、俗体、奇字、通人掌握的字、秘书中的字,共九类。《说文》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这是正例。有时为了立部的需要,把古文作为字头,把篆文列为重文。这是变例。秦刻石即秦朝时在石头上刻的文字,也是小篆。或体指另外的形体,多为小篆。俗体指在民间流行的字体,限于小篆。奇字指古代某种特殊的字体,属于古文。通人掌握的字,指来源于专家的特殊的字。秘书中的字,指那些讲阴阳五行、秘密而不公开的书里所用的特殊的字。这两类字也限于小篆。在以上九类重文中,古文、籀文、或体三类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六类为数很少。 重文列在正字下面,不产生编排问题,而9353个形态各异的正篆怎么编排,确实是一个难题。人们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已经对汉字的分部有了一定的认识。许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叙》)的编排汉字的原则。

许慎把众多的汉字按形体构造分成了540部,创造了一套成体系的“偏旁编字法”。

这540部又是怎样编排起来的呢?据《说文后叙》,是“立一为专”、“毕终于亥”,“杂而不越,据形系联”。540部按“始一终亥”编排,表现了许慎的哲学思想,这是时代风尚所致,不必苛求古人的。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南唐徐锴曾专论《说文》“部叙”(《说文系传》第三十一卷),试图把每一部的次序都讲出点道理。其实,在严格的检字法部首问世之前,部首的排列不管从形体出发,还是从意义出发,必然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既不必苛求许慎,也不必强作解人。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都列于该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后人颠倒了次序,或是是后人附益的字。

许慎对于各部中字的排列都有一些安排,不过部与部之间因内容而异。

总而言之,《说文》的“部叙”和部内收字次第虽然有一定的安排,但是并没有严密的体例。初学《说文》,要查检某个字,往往不知道它属于哪一部。《说文》的部首是文字学的部首,与后代的检字法的部首不同。要想顺利地翻检《说文》,必须逐步熟悉《说文》的540部及汉字的构形。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连刊定《说文》的徐铉也感叹说:“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示一字,往往终卷。”(《说文解字篆韵谱》序)好在中华书局影印的大徐(铉)本《说文》后边附有部首检字和正文的检字,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汉语大字典》来查检《说文》。凡是《说文》所收的字、所作的说解,这部大型词书都收录了,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可供读者参阅。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书写形体不同的字。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应字,分化字和原来字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代表的义项有多少,这种文字现象就叫做古今字。古今字,是古字和今字的省称,古字是指古代使用的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今字是指由汉隶一直通行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字,如汉隶、宋体、楷体等字。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书写工具的发达,人类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逐渐要求文字在记录语言上更精确细致,尽量减少文字兼职过多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因而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便另造了一批新字,尽量以求一字一职,更好地清楚地记录语言,便出现了古今字。例如“贾”是一个古字,它的本义是“商贾”的“贾”(gǔ),引申为“物贾”的“贾”(jià)使用,甚至读音也变了,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便另造了一个新字“價”(jià)来代表这个引申的意义,形成了古今字“贾價”。又如“说”在先秦具有“解说”、“喜悦”等意义,为了加以区别,人们便造了一个从竖心旁的“悦”来加以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意义。总之,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是通假字、同源字的逐渐分化、孪生,以及多义字在书写形式上的分工所造成的,这是一种文字繁化的趋势。设若古字形用“x”代表,它有多个义项a、b、c……,新字形为“y”、“z”等,那么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即为:x(a、b、c……)=x(a) +y(b)+z(c) ……

(二)常见的古今字

古今字实际上也是一种使用有时间先后的异体字,是语言中的同词异形现象。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古字是该词早期的写法,故文字学家又称为“初文”;今字是根据所要代表的意义在古字上添加偏旁造成的,又称为“后起字”。大多数古今字都是一对一的,例如(古字在前,今字在后):大太、弟悌、閒間、說悅、孰熟、竟境、赴訃、馮凴、賈價、屬囑、伯霸、皃貌、康糠、采採、云雲、責債、禽擒、知智、田畋、反返、錯措、戚慼、景影、莫暮、嘗嚐、縣懸、取娶、道導、章彰、虛墟、卷捲、舍捨、斂殮、沽酤、自鼻、其箕、然燃、要腰、奉俸、展輾、原源、昏婚、州洲、內納、見現、志誌、益溢、暴曝、契鍥、冥暝、合盒、兩輛、尊樽、陳陣、為偽、名銘、隊墜,等等。

有的古字兼职过多,因此同它对应的今字不止一个。例如:敝蔽弊、厲礪勵、或域國、豈愷凱、共供拱恭、辟避嬖僻闢,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也得注意:有的古字产生今字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字又会产生较晚的今字,可称为“再今字”或“再后起字”,形成古今字的一种递变关系。如“猒厭”是古今字,稍后的“厭饜”又成为古今字。“气氣餼”、“或域國”也是这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