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1:05: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 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
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和华夏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我国之所以领先于世界除了必要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还与广大中国人的伟大智慧是分不开的,中国人自古就善于观察、发现、总结和发明。
对于农业发展的分期我比较赞同吴枫学者的观点,他依据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做了规划【(1)原始农业的产生极其简陋生产技术;(2)上周奴隶社会的从方农业技术;(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起)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耕作方法的改进;(4)南北朝以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5)封建社会后期(唐中叶起)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6)明清时期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这里这想提一下的是,为什么明清之前的发展一直都是积极地,进步的,而明清之后就一直停滞不前,我认为有三大原因;1、农业技术已经成熟,人们安于现状不去做太大的改进;2、统治者的过分压制导致小农积极性不高,着眼于养家糊口而并非寻找新捷径。就耕地的拓展来讲,耕地的总亩数相差不大,因为统治者及其狭隘的心里,就像猴子吃桃子,吃一个,丢一个,过分开采北方土地资源并不进行维护工作,使得黄河流域农业出现衰退老化现象,加速农业中心南移的进程,整体来看,北退南进相互抵消,导致耕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王家范先生针对小农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是什么阻碍经济的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式特有的小农经济一直以来都被批判,但与西方相比,这一批判貌似没有依据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包括英国在内,都先有一个小农经济较快发展的历史背景——脱离农业之称的现代化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我们中国有着更发达的小农经济,但却没有走向现代化恐怕不能说是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的变革。比较中欧的统治制度,中国专制统治着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难以变革。而欧洲是以自耕农为主体,各个势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国王纳税必须要经过纳税人的同意,这促进了民主与独立思想的产生。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家的等级尊卑就确定了中国人特有的奴性服从思想,没有人会疑问为什么要被苛捐杂税所折磨。
(二)特型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要地位,然而不管是资本主义因素还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不管是在战国西汉还是在两宋、明清商品经济出现过繁荣的气象,甚至近代以前中国城市的发达状态曾使西方世界一度瞠目己视,但到头来终究是过眼云烟。究其原因概括为四个;1、针对这一问题胡如雷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寄存在商品生产,也有很多商品并非商品生产的产品”。这里就说的是中国政府充当了一个特殊的长期被忽略的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也就是说官方消费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模式。2、赋税货币化以及苛刻性,迫使小农低价以粮易币纳
税,形成一种多种经营、商品化比例较高的农业经营的新路子,但只着眼于解决温饱问题。3、官僚和富贾对财富的堆积心里,即使他们有很多财富,仅限于攀比奢侈消费,从不把财富投资到其他产业。4、官府对手工业、生活副产品的强控制,前者是不计价这成本生产专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后者则对百姓实行强买强卖(比如食盐,铁)。
最后我想谈一下帝国时代商人的历史命运。在我的印象中,富甲一方一直是商人的标签,其实不然,纵观帝国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传统商人,他们苦于与政治的关联,不得不在敌国超经济干预干预环境下讨生计,屈从权势,匍匐前进。他们的花销大致四类;1、官场消费。为了得到官府庇护,必须贿赂官场关卡,广交政界,社会风气恶性循环。2、科举消费。中国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人处于很低的地位,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希望后代能考入仕途,光宗耀祖。3社会公益消费。社会贱商人,处于自卑心理和营销环境的考虑,会在家乡救灾恤贫,修桥铺路,筑建书院寺院,以改善自身形象。4、转向投资;购置田产。试想若在封建专制的中国富过了头,会有多少麻烦,所以徽商多数陷于克己。知足退居田园的心境。多数学者仅仅考虑到他们如何经营,却没有深入体恤他们的复杂心理,总之,封建统治下所有阶级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帝国主义展开的,也正因为这种畸形的统治和发展,让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一个延续下来的国家。
四、难点;
1、小农经济到底是否该批判还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同样是农业的质变趋势科技革命的西方,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同样的我们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或者商品经济在市场上的活跃流通,为什么最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
五、链接;
程念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第四期。 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三辑。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版。 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松涧黄处士转》,载《明清徽商资料选辑》第95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