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4:39: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成分是硫酸亚铁、硫酸,验过程如下所示:

步骤

I 将氧化铜放入过量稀硫酸中,微热

分析

加入稀硫酸需过量,目的是使氧化铜完全

反应。

II向步骤I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现象: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

绿色,有气泡产生

III 向步骤II得到的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过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5分)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t1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20% 。

(3)t2℃时,80g乙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可以得到该温度时乙的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 150 g。

(4)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t1<t<t2),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c 。(选填编号)

a.t2℃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75:50 b.降温过程中,甲、乙两溶液的溶剂质量之比不变 c.降温至t℃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d。降温至t℃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可能相等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硫酸亚铁、硫酸,

滤液的成分是硫酸亚铁、硫酸。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

第21页(共26页)

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在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溶解度是25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20%。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乙的溶解度是50g,此温度时将80g乙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50g,可以得到该温度时乙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100g+50g=150g。 (4)a.t2℃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

)=9:7,故错误;

):

b.降温过程中,甲、乙两溶液的溶剂质量之比不变,故正确;

c.降温至t℃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变化是从甲大于乙到甲小于乙,故有可能存在相同的状态,故正确;

d.降温至t℃时,甲、乙溶液的质量是从甲等于乙到甲小于乙,甲、乙两溶液的质量不可能相等,故错误。

故答案为:(1)t1;(2)20%,(3)饱和,150g;(4)b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简答题(共19分)

24.(10分)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如图。

①仪器x的名称是 锥形瓶 。

②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选填装置编号),

第22页(共26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③用B、F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步骤如下,正确顺序是 eacfbd (填步骤编号)。 a.在试管中加入药品,连接并固定好装置 b.把导管移出水面

c.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 d.熄灭酒精灯 e.检查装置气密性

f.瓶口有打起泡冒出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

2KCl+3O2↑ ;该实验

④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z (选填“y”或“z”) 处,若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⑤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0.1mol二氧化碳,求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分析】①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

②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③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该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试管中加入药品,连接并固定好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瓶口有打起泡冒出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④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z 处,若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⑤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解答】解:①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锥形瓶;

②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A;2H2O2

第23页(共26页)

2H2O+O2↑;

③B装置的试管中没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该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试管中加入药品,连接并固定好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瓶口有打起泡冒出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故答案为:2KClO3

2KCl+3O2↑;eacfbd;

④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z处,若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要长进短出;故答案为:z;

⑤0.1mol二氧化碳的质量=0.1mol×44g/mol=4.4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x=10g

答: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故答案为:10g;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5.(9分)某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由步骤II观察到的现象可知,原白色固体中 d 。 a.一定有碳酸钠b。一定有氢氧化钠

第24页(共26页)

c.一定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d.至少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

②气体C是 二氧化碳 ,溶液D的颜色是 无色 。 ③白色沉淀E的化学式是 AgCl 。

④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的成分是 氢氧化钠 。为确定该成分可对原实验过程做如下改进: 方法一:步骤III前,先向红色溶液B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硝酸钡溶液呈中性),通过观察 溶液是否褪色 得出结论。

方法二:称量沉淀E的质量计算原固体中 氯化钠 的质量,称量 溶液B和溶液D 的质量计算原固体中 碳酸钠 的质量,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 稀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

【解答】解:①由步骤II观察到的现象可知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原白色固体中至少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 故填:d。

②气体C是碳酸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溶液D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是无色溶液。 故填:二氧化碳;无色。

③白色沉淀E是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氯化银的化学式是AgCl。 故填:AgCl。

④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的成分是氢氧化钠;

方法一:步骤III前,先向红色溶液B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硝酸钡溶液呈中性),通过观察溶液是否褪色得出结论,如果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如果溶液不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方法二:称量沉淀E的质量计算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称量溶液B和溶液D的质量计算原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故填:氢氧化钠;溶液是否褪色;氯化钠;溶液B和溶液D;碳酸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

第25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