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3 4:33: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思考题 1

释 名

1、说出菩提的体性、分类及比喻。

答:菩提体性分为二:一是断菩提,心中已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无余净除;二是证菩提,现证如所有和尽所有一切诸法。

菩提分类:分法、报、化三身。从难以测度而甚深功德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而广大的方面,安立为报身;从普应一切众生根机而行利他,因而是大自性的方面,安立为化身。

菩提比喻:智慧光明的证德,比喻为日轮;二障清净的断德,比喻为离云虚空。《宝性论》中宣说了九种比喻,即:莲花中显露的佛身;远离蜂群的蜂蜜;脱离皮壳的果实等。

2、解释道次第的涵义。

答:按照《现观庄严论》,“道”,指甚深道与广大道;“次第”,指深广二道在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照《入行论》,“道”,指菩萨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于此心所发起的六度万行,也即是愿行二种菩提心。“次第”,指内心安住不放逸之后修习布施、持戒等。

按照《道炬论》及本论观点,“道”,即三士道,包括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不共上士道;“次第”,指在具足共下、共中二道次第的前提下,修习不共上士道。

以下士道为例,亲近善知识是修习佛法的基础,只有如理地

思考题 2

依止且德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因此是第一步,然后趣入佛法后,应思惟睱满人身难得,以此才能策励自心,勤行精进,修习正法,所修即是三士道。

如果不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就菩提,因此应先修下士道。

在修下士道中,如果贪著现世五欲,就不能对后世安乐生起猛得希求,也不能对恶趣苦生起真实怖畏,因此,应首先思惟人身无常,恶趣痛苦,才能由此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的心推动,才能至心皈依三宝,深信佛所说的因果道理,由此遮止恶行,行持十善,才能远离恶趣。

3、以理成立本论所诠的深广智慧是道,并说出道的比喻。 答:《道炬论》和《广论》中所说的甚深和广大智慧,乃为正道,因为它是达到果地菩提的现证。

依于世俗中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及胜义中现证空性的甚深智慧,决定能现证无上菩提,因此安立是“道”。

道的比喻:能够到达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三士道是从凡夫地出发最终到达佛地的完整道路,因此称为菩提道。

4、以理成立本论所诠的道次第决定,并说出次第决定的比喻。 答:三士道所摄的一切诸道皆需要遵照次第渐次修心而产生,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缘故。

比喻: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位,需要依次而生,

思考题 3

以根为因才能生茎,以茎为因才能生枝等,如是,三士道中,以前前修心为因,方能入于后后,由此成立修心次第决定。

《欧罗尼自在王经》中讲述了一个善巧净治摩尼宝的大师的比喻,与此类似,欲证得远离一切垢染的断菩提,应当按照次第首先遣除粗垢,之后消除细垢,最后除尽极细垢。有从粗到细除垢的过程。

结合三士道来说,首先应遣除耽著现世的颠倒心,才能以后世为重,为求得后世义利,而精勤取舍因果,趣入十善业道;接道,要遣除耽著轮回盛事的乐执,才能发起出离心,趣入解脱道;再接着,要遣除唯求一己解脱的发心,才能发菩提心,趣入菩萨行;最后要遣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获利大乘解脱。总之,要依次遣除从粗到细的执著垢染,由此成立修行有决定的次第。

5、从多方面解释“广”的涵义。

答:一是本论由于能诠的教理极为丰富,故所诠义极为广博,从初发心开始终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不具备,故称为“广“。

二是本论所化根机极为广泛,普被下、中、上三根,故称“广论”。

三是本论从始至终每一科的法义,都首先以正理证成,再广引经论加以证明;对有疑惑之处,再运用容易理解的譬喻加以启发,遣除各类邪见;又引述喝当派祖师的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总结全科要义。以广博而精细的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演绎,相对省略了破立及教证等的《略论》,可称本论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