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22:46: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些聚会的场景。故答案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对比读和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题干是这样问的: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对百姓疾苦的愧疚。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14答案:1.B;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歌后,结合对选项的把握认真辨别对错。本题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15答案:1.B; 2.①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

②异:《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属于实写;《省试》一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错误,这属于过度解读,此为应试诗,从诗中来看,“冯夷空自舞”意思是“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冯夷”的表现是为了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故选B项。

16答案:1.夸张,视听结合,由上到下,想象。突出山势的险峻。

2.(1)对友人赴任路途艰险的担忧; (2)对友人到任关注民生、谦虚勤政的劝勉;(3)对友人才德兼备、必受重用的期许。(根据诗中的重点诗句“剑峰云栈未尝行”概括第一点;根据“为政须通异俗情”概括第二点;根据“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概括第三点。) 17答案: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18答案:1.作者先对韦偃做总体评价“画无敌”;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来表现其作画的精湛;再次通过画家做画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再后通过画的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

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

解析:在诗中诗人首先用“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要离开成都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他特别到草堂来向诗人辞行;而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所作的画,这是因为他的绘画技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还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这就非常概括地对韦偃高超的画技做出了恰当的评价,说明这位画家的艺术技巧极其精湛,不是一个寻常之辈。

接着,诗人记叙了韦偃作画的经过。“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骐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骐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扫骅骝”,就是随意涂抹即成了千里马。“出东壁”,指神骏的良马出现于东壁。这里的“扫”字和“出”字,用的十分贴切、形象,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也不难看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它们健壮的外形,进取的渴望,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像这样四蹄可以践踏霜雪的良马,毫无疑问是可以日行千里,并能承担重任的。这同杜甫在《秦州杂诗》中所描写的战马形象:“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非常相似。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就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阿!它同诗人在 《高都护骢马行》中所说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的意思完全一致。杜甫在写作此诗时,正值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显然这两句诗不是无因而发,它正寓以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世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