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6:50: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员工态度
第一节 态度 attitude 一、态度的概念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 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 affec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 behavioral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 “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
“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
2.态度与行为
(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1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
(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
行为意向模型 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
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认知主体 O:另一认知主体 X:P和O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
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其中,P是一个认识主体,O是一个认识客体,X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他认为P与O之间是自发形成协调关系,同他们对X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P和O如果对X的态度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如果不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不协调、失去平衡。为了消除紧张、不协调,恢复平衡,P与O需要加强沟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以便使关系
2
保持平衡。
P O + + —X
(2)据此,该模型有八种可能,其规律是三边乘积为+,则态度平衡,否则,态度不平衡。
(3)P与O关系紧张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P对O的亲密程度。P对O越亲密,当O对X的态度与P不一致,就越紧张。
②X对P的重要程度。X对P越重要,当O对X的态度与P不一致,就越紧张。
③P与O因X发生的相互作用的频率。P与O因X发生关系的次数越多、程度越深,就越紧张。
④P与O对X的分歧程度。分歧越大,就越紧张。
⑤P对自己态度的自信程度。P越坚信自己正确,就越紧张。
这个理论对我们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它能使我们找到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多种办法加以解决。 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1) 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以知识、观念、态度、意见等认知元素的形式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