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有答案-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20:07: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3.下列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5.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7.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8.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第 1 页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0.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100只 B.74只 C.88只 D.17只

1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12.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B.导致种群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一般情况,食物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D.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

13.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

15.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C.对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17.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8.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的概念图,a、b、c、d代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 )

第 2 页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19.如图表示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可通过研究该图来决定鲸的捕捞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②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④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8分)如图甲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图乙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依次会使各自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________所示的类型。

(3)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__________点开始防治。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

22.(8分)绿色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某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________法,选取样本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样方编号 样方面积(m2) 田螺数量(只) 1 1 16 2 1 19 3 1 16 4 1 20 5 1 16 6 1 15 (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小型蛙引入稻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3)水稻收获后,耕翻后的稻田中播种了冬小麦,11月下旬又是一片绿油油的,这属于________演替。

23.(12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所示。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种植比率 收获种子的比率 - - 0.25 0.37 0.67 1.45 1.50 2.06 4.00 8.08 - - A.甲将乙排挤掉 B.乙将甲排挤掉 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

(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