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云南省2015年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0:50: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服衣着方便,后经北魏、唐略加改动,成为正式的官服。”可看出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故可看出有利于民族融合。“武灵王的改革经过长期蓄势,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最后看准时机,取得良好效果”可看出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赵国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

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礼崩乐坏,思想活跃,讲求功利。(6分)

(2)影响: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改革方式对后世有一定借鉴意义。(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法随着文明日进,已产生不少流弊。他看到中国古

代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能够“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提出政府应建立“五权分立”体制。五权各自独立,分别由整个国家的专门机构行使,使中国成为一个“庄严华丽的国家”。他又认为欧美代议制民权尚不能切实而普遍于个人,主张人民应直接享有创制法律、复决法律、选举官吏与罢免官吏的权力。他还认为,欧美大凡民权发达的国家,多数的政府都是无能的;民权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多是有能的。因此,他主张将国家大权分成人民权和政府权,即政权和治权两部分。政权应完全交给人民,治权则应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他将人按天赋聪明才力不同分成“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前两种人可以行使治权,后一种人可以行使政权,三种人分别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缺一不可。

——徐辉琪付建成《宪政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来源。(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考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五权宪法”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可从材料信息中获得:五权独立、由国家

专门机构行使,民众民权如何行使,国家大权分政权、治权两部分。第二小

问来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西方三权分立;我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孙中山对人的资质、能力的认识以及其民主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与探索。 (2)本小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五权宪法”对西方三权分立的发展,对西方学习的深入与创新,丰富了孙中山的民权学说,也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本小题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联系运用能力,考生平常多注意知识的积累、联系并理解、运用知识。

【答案】(1)内容:政府建立五权分立体制;民众有直接民权;政权与治权分开行使。(3分)

来源: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孙中山对人的资质、能力

的认识;孙中山的民主实践。(6分)

(2)意义:发展了权力制衡的原则,丰富了代议制理论;对西方民主由模仿发展到创新,向西方学习日渐深入;丰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思想的内容: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节录:

第二条 战俘??应在任何时候都应受到人道待遇和保护?? 第四条 拘留战俘的国家应有维持俘生活的义务。

——1929年7月27日,英、法、美、德等46国订于日内瓦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军大多数官兵认为人道地对待战俘有助于诱使陷入绝

境的德军投降,以减少生命的损失,还认为对战俘的正当处理有利于保护落于敌手的美军战俘。在美国,德军战俘营的食宿条件、战俘的医疗待遇与美军一致。德军战俘死亡率是0.15%。在德国,美英盟军战俘营具备基本生活设施。到1945年春,处于严重匮乏或极度匮乏的战俘营已经各占1/3。德军将领大多认为苏德战争“是一场日耳曼人反对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一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战斗”。苏军战俘营中长期缺衣少食、无房住、无床睡、无医疗,病重者一律被枪决。到二战结束,苏军战俘死亡率是57.5%,英军战俘死亡率是3.5%。

——摘编自徐进《暴力的限度——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期间美国与德国的战俘营中战俘待遇的不同之处。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德国的战俘营中战俘待遇不同的主要原因。(9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解析】(1)从材料二“美军大多数官兵认为人道地对待战俘”“德军战俘死亡率是0.15%”中可以得出在美国,德军战俘得到人道待遇与保护,死亡率很低;从材料二“在德国,美英

盟军战俘营具备基本生活设施。到1945年春,处于严重匮乏或极度匮乏的战俘营已经各占1/3”可以得出在德国,美英盟军战俘具备基本生活条件,但到战争后期陷入困境;材料二“苏军战俘营中长期缺衣少食、无房住、无床睡、无医疗” “苏军战俘死亡率是57.5%”得出苏军战俘遭受非人道待遇,死亡率很高。

(2)结合材料信息,从美国、德国本身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与经济、思想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回答本小题即可。

【答案】(1)不同:在美国,德军战俘得到人道待遇与保护,死亡率很低。

在德国,美英盟军战俘具备基本生活条件,但到战争后期陷入困境;苏军战俘遭受非人道待遇,死亡率很高。(6分)

(2)原因:美国是民主国家:经济实力强;尊重战俘公约;出于减少战斗伤亡和争取敌国善待美军战俘的考虑。德国是近代民主国家之一,但当时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待西方国家战俘时基本遵守战俘公约,但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无法维持战俘基本生活条件;在极端种族主义和纳粹主义支配下,对苏军战俘采取残忍的非人道政策。(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成功在父亲降清后,继续从事抗清活动。北伐败归后,郑军取粮的范围日益缩小,又与清廷和议不成,他深感局势严重,开始考虑向台湾作战略转移。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清廷“国丧”停兵不举,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苦战之后,荷兰人乞和。他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材料二 晚清以前郑成功所代表的精神,大体亦是传统的“遗民忠义”。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刘师培便观察到,“稍为能说几句排满革命的,都晓得说郑成功是个英雄”。革命者柳亚子言唯有英雄能“排异种以殖新地”。而郑氏能使“欧权鼻祖之和兰(荷兰)逡巡让步”,也能使“满族余奴之汉种发奋争先”。

——摘编自陈忠纯《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进兵台湾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重塑的郑成功形象及其目的。(7分) 【考点】郑成功

【解析】(1)本小题可从材料一中获得信息如下,郑成功抗清,后议和不成,

需向台湾作战略转移;顺治帝驾崩给了郑成功进兵台湾的可乘之机;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占领,郑成功对台湾归属的认识使他成功进兵台湾。 (2)第一小问形象,与材料二中所有信息结合,可以看到是民族英雄的形象。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二信息“满族余奴之汉种发奋争先”与辛亥革命的目的,可看到宣传排满的革命需要;郑成功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鼓舞民族精神,激发革命英雄主义来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考生平常复习注意知识的相关性。

【答案】(1)原因: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抗清受挫,需

要寻找新的抗清基地;顺治帝驾崩,提供了进军台湾的有利时机;郑成功对台湾归属的认识。(8分) (2)形象:民族英雄。(2分)

目的:宣传排满革命;鼓舞民族精神;激发革命英雄主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