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4:0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进入九十年代,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主题问题的探讨却不够活跃,专题论文较少。

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基本看法:

乱世大众的政治伦理理想——向往国家安定统一,呼唤忠义智勇英雄(以沈伯俊说为主)

(一)、重大历史题材——以政治视角审视历史事件;以道德视角审视历史人物——政治观与伦理观的统一:向往国家安定统一(反对制造动乱、分裂国家),呼唤忠义智勇英雄(批判奸邪无能之辈)。

(二)、从作品的具体描写看其主题: A、高度赞扬蜀汉集团——既合乎其政治观,又合乎其伦理观——正面体现作品主题;

B、愤怒谴责董卓、袁术等反动集团——制造动乱之元凶、分裂国家之罪魁——反面体

11

现作品主题;

C、对曹魏集团等的褒贬互现中体现作品主题(刘表、刘彰)。

(三)、对作品主题的评价:

A、作品政治观的进步性:传统儒家的仁政理想——安居乐业;中华民族一贯的聚合力——三国时期的历史精神与元末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结合;

B、作品伦理观的进步与局限:对智慧与勇敢的赞美无疑是正确的;对忠义的辨证理解——乱世之中对英雄的呼唤。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三绝:关羽、诸葛亮、曹操

一、 关羽——良将的典范

1、历史上关羽形象人——神——帝的演进与《三国演义》之关系;

12

2、忠义的化身:桃园结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第二十五回)——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义释华容道

3、盖世神威:温酒斩华雄——斩彦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威镇荆州等。

集忠、义、勇于一身的理想英雄——作品主题的重要载体。

4、“爱而知其丑”:刚愎自用、骄傲虚荣、大意轻敌。

二、诸葛亮——忠臣贤相的楷模

1、智慧的化身: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智;——博望坡火烧曹军,赤壁之战智激孙权周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军、华容设伏,三气周瑜,“定计捉张任”、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

2、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加盟于为难之际,冒险出使东吴,率部入川,白帝城托孤后

13

事事躬亲、独撑天下,鞍马劳顿、南征孟获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出师未捷、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3、品德高尚、仁义爱民;

作品第一重要形象:郑振铎:“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亮传’记。”

平民百姓的理想贤相——德才兼备、忠义双全;

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内圣与外王的结合、王者之师的儒者理想风范。

三、曹操——集奸诈与雄豪于一体的权奸典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多重矛盾性格的对立统一

不忠之行:请天子田猎——带剑入宫弑董贵妃,后人有诗叹董妃曰:“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14

忠君之举:刺董卓,终身不篡位。 不义之徒:杀吕伯奢全家——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仁人之心:“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

心胸狭小、嫉贤杀才(杨修、孔融、祢衡等)——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多次颁布求贤令,重才轻德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阴险狡诈——谋略过人

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既是因为特定历史时期(三国乃至元代)正统意识的残存与乱世中传统价值观的迷失,也源于其作为封建政治家图王称霸的政治需要与自私自利的内在本质;还由于作者创作中的政治上肯定与伦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