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1:54: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神魔小说:又被称为神怪小说或神话小说,指的是以神仙鬼怪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神魔小说是在古代神话、文言小说的志怪、传奇等创作与佛、道等宗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明初的《三遂平妖传》是其早期作品,《西游记》是其代表作。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 一、成书过程:

1、历史事件:唐僧玄奘西行取经——其记载的宗教神秘化与故事化、虚化:《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民间传说的进一步神奇化、幻化:晚唐《独异志》、《大唐新语》

2、宋代:话本创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故事的进一步文学化、神话形象猴行者出现并成为故事主角、深沙神也被提到——宗教故事的神话化、“西游”故事的质的变化;

3、元代到明初:“西游记”故事逐渐定型:四大形象的完整出现、故事的进一步丰富;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元末话本《西游记》,永乐大典》“梦斩泾河龙”,朝鲜古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车迟国斗圣”;

4、明中期作者创作:全面吸收前人成果,充分发挥创作才能

二、《西游记》的作者

1、关于《西游记》的作者的争论(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相关内容)

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西游记》

36

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此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但具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2、吴承恩(1500或151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居士),淮安山阳人;——其家由书香门第渐衰落为小商人家庭;——其幼“以文鸣于淮”,但“屡困场屋”,曾因家贫为短时期的长兴县丞:生活在社会下层;——个性狂傲,愤世嫉俗,诙谐风趣;

创作:《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 三、《西游记》的版本

与《水浒》一样,可以约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差别是唐僧出身的有无。

四、《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第一个板块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二是江流和尚出身及取经缘由;三是西天取经故事。 第二节 《西游记》主题

一、有关争论:

37

明清:明谢肇制“求放心”;清“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鲁迅语)——有所寄托,莫衷一是。

解放前:鲁迅谓“出于作者之游戏”,胡适认为“至多不过只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解放后:以阶级斗争学说阐释《西游记》:或以为歌颂反抗英雄,或以为投降变节——过于拘泥,牵强附会。八十年代后:寄寓人生历程说,正统正义说,批判君昏臣奸,主张清明政治说,游戏加哲理说等。 二、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说:

《西游记》主题的多维一体:人类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思潮、作者思想情感的融合

1、《西游记》的神话小说性质:有神话英雄孙悟空、是演化小说——主题具有非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方面:蕴涵着人类的理想;它植根民族文化土壤:蕴涵着民族精神的精华;它产生在唐宋元明时期,特别是最终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吴承恩之手:必然打上时代与作家的烙印。

2、孙悟空是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其原型来源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寄寓着人类共同的人生境界理想

A、强大自身的力量、本领与智慧;

B、突破人的时空局限,以求时间的永恒、空间的充分享有与自由; C、敢于向一切强大对手挑战并征服他

《西游记》与孙悟空形象对人类理想的蕴涵,使作品获得突破时代、阶级、民族的艺术魅力。

3、《西游记》与孙悟空形象植根民族文化土壤,蕴涵着民族精神的精华:儒、道、佛互补合一——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状态与精神状态。

A、儒家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人格理想,直面困难、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大闹天宫——漫漫西行路,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九死一生,不达目的,决不回头:孙悟空、唐僧及西行集体,猪八戒形象的正面表现与反衬)

B、道家身心自由、自尊平等、与自然化合的人生追求; C、中土佛教的善良、执着(唐僧等)等人生导向;

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理想的蕴涵,使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中华民族所格外珍爱。

4、作品与孙悟空形象产生在唐宋元明时期,特别是最终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吴承恩之手,必然打上时代与作家的烙印:

A、市民文化浪漫精神的孕育:市民意识的体现;

B、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哲学与文学浪漫狂潮的催化:个性解放,自由、自尊、平等,欲望的合理存在——猪八戒:更多的现实色彩;

C、作者愤世嫉俗、狂放不羁的个性显现:神话题材中大量的现实描写,表现出对

38

昏君奸臣、贪官污吏等封建政治黑暗的不满,对世风险恶的讽刺,乃至对邪僧妖道的揭露——孙悟空之狂放不羁也有作者性格的投影。。

第三节 《西游记》的原形精神和艺术特征

一、《西游记》的原形精神: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先看桀骜不逊的个性自由精神。首先,这种精神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长存。在古今中外,这种精神都有所表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出现

39

在15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文学中向来缺乏遨游三界的想象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经由元代异族文化的侵扰,明代个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禁锢的头脑开始松动。而《西游记》就是中国人头脑解禁后创造与想象力的明证。

再看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随着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他的自由意志逐渐受到局限。如果原形一体现的是人的个性自由精神如何得到社会认可的话,那么原形二则体现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中得到实现的问题。在西天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险恶,二是邪恶势力的侵扰,三是取经者自身由于人性弱点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二、西游记的艺术特征:

《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维上的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了小说的特点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交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作为神话移位的神话题材,《西游记》和《三国》、《水浒》等明显不同。它不是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

40